文献阅读有很多种方法,大概而论,可以分为泛读、精读、选择性阅读,还有一种最高级的代入式阅读,不做要求。
泛读、精读、选择性阅读,是递进的,时间安排上,有先后之分。
不管怎么读,都需要搞清楚目的、要求、时间控制。
提醒:这是对普通研究生的建议,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天生高才,不在建议范围内。
1. 泛读
泛读是基础。拿到一个选题,找了一堆文献,首先需要进行泛读。
1.1 泛读的目的
快速了解选题的基本情况。泛读需要了解这个选题所在的领域大概是怎么回事,都有哪些人在做,大概做了些什么工作、用的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论。
泛读读什么?题目、摘要、结论。一般来说,英文的读完摘要甚至可以不读结论,因为都包括在内了;中文文献摘要简单,尤其是比较早的,三两句话,必须去读一下结论。
1.2 泛读的要求
一句话,列出文献列表。这个往往被忽略。泛读泛读,泛泛而读,读完了,有个大概的印象,就搁到一边了。研究生都是年轻人,学习快、记性好,当时看不出毛病。三、五个月甚至一、两年后,做实验数据不确定是否正常、结论不确定对不对、讨论想不起来谁做过,就傻了,要重新回来翻阅当年的文献。有的存档习惯不好的,甚至根本找不到了。
文献列表长这样:
编号
|
作者
|
题目
|
研究对象
|
主要实验条件
|
主要结论
|
***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列数根据自己需要来写,不要分太细,写起来麻烦,也没什么用。也不能太粗,不能根据每列来重新组合。作者不需要把所有人写上,一般写第一作者与通讯就可以了。
这个表,一边泛读,一边顺手做出来,整理一个大表,以后写开题报告、小论文、大论文、实验时需要参考,都用得上。
这个表从开始读文献就积累,每个大的选题做一个,持续往里面补充。一般来说,除非选题太偏没人做,正常硕士毕业时,这个表应该有不少于100篇论文,博士不少于200篇,其中英文至少一半。
1.3 泛读的时间控制
中文或简单的英文,读15min,列表15min。复杂一点的,30min+30min。综述论文、学位论文,没有一定之规,根据需要来。
有这个时间控制,很重要。因为文献阅读很容易混日子,自己骗自己在看文献,其实什么都没有读进去。要求做表、加上时间控制,就无法偷懒了。
有效的工作2个小时,比混2天更出活。
2. 精读
2.1 精读的目的
一句话,掌握论文的思路。
2.2 精读的要求
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特殊的研究方法(常规的不用写)、主要结论、创新点。不要多,控制在一页A4纸。关键是自己写。
能自己写出来,那就是真正读进去了,理解错误也不怕,关键是理解。
没有这道手续,读来读去,花了好几天,其实都是假的。
2.3 精读的时间控制
一般的中文、简单的英文论文,读半天,写1个小时。复杂的,加倍。如果有不明白的原理,请先行补充基础知识,时间另算。
3. 泛读与精读的关系
泛读是基础。至少泛读30-40篇,再开始精读。
没有30-40篇的基础,第一,对大背景、整体情况不了解,精读也读不进去,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论文思路。记住我们要求的精读是可以用自己的话把全文思路写出来,不是读懂了每一句就ok。第二,品味不够,分不清好坏,把碰到的前两篇当成宝,读半天,甚至跟着去做实验,结果错误百出。
非常重要。往往学生都不听。
我自己的研究生,基本都听不进去,急急忙忙开始精读,理解不到位,写不出思路,偏偏又要急着往前赶,于是乱做一气。
4. 选择性阅读
4.1 选择性阅读的目的
需要学习论文中的哪一部分,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去仔细阅读这一部分。
可能是某个实验操作、某个检测方法、某个数据处理手段。甚至是作图的技巧、讨论机理的切入点、某一句话的写法,都可以。只要自己有需要,就相应地去学习。泛读也好、精读也罢,都是针对全文的,选择性阅读不是,目的性非常强地找一段、一句话、一个方程、一张图去研究。
4.2 选择性阅读的要求
一句话,学了马上用。选择性阅读特别强调目标明确,是个很功利的家伙。
忌讳的是现在用不上,也去学。很多同学在这里陷入误区,认为某某技术、某某方法、某某理论非常好,我就要学。然后花很多时间去学,学了当时完全没有用,过一阵就忘了,需要用时还得重新来。不是所有好东西都应该此时此刻学习,要做的事情很多。
4.3 选择性阅读的时间控制
没有标准。学会了,解决问题为止。
P.S.给学生讲的东西,放在这里,也许有人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