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苦恼博士:
你好!
最近过得如何?实验进展顺利吗?上次被拒的文章打算修改后投到哪里?
我知道你最近过的不好,考上XX大学博士的那一刻已经离你远去多年,毕业的年限也一天天的向你飞奔而来,而你却还两手空空。昔日的同学,或工作,或留洋,不少人已经有了房子车子,抑或已为人父母;而你却要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没有周末,没有假日,每天吃着食堂里已经吃了数百次的饭菜,夜里睡在阴冷的宿舍里,甚至还要忍受一位变态的室友。你很苦恼,为这逝去的时光而愤懑,为这看不到尽头博士生活而感到无助。但是你已经敏锐的发现,要结束这样的苦难,居然只是靠几篇甚至一篇文章,你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人的命运怎么能由几张纸来决定?
亲爱的苦恼博士,暂且松开你紧皱的眉头,放下手中的实验。作为一个马上就要完成博士学业的过来人,我想跟你谈谈,如何才能顺利的完成博士学业,如何才能在三五年的短暂时间里发表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对了,亲爱的苦恼博士,你还不了解我。我也曾和你一样是一个苦恼博士,不过现在我已经走出了那个困局,并且自认为做的还不错。为了增加这封信的说服力,我先将我自己的论文发表情况向亲爱的苦恼博士做一介绍。
在博士期间,我发表的论文列表如下:[1] xxx[2] xxx[3] xxx[4] xxx[5] xxx[6] xxx[7] xxx[8] xxx[9] xxx[10] xxx[11] xxx
在这十一篇有我署名的文章中,第一作者五篇,其中Anal. Chem.是分析化学学科最好的期刊,我发表了两篇,Lab Chip是我从事的微流控芯片领域最好的期刊。第一作者文章影响因子(IF)共20.135,xxx系博士生毕业要求发表文章影响因子总和大于4,也就是说我的工作够毕业5个博士的。但是,亲爱的苦恼博士,千万不要羡慕我,相信你也能够做的跟我一样好。亲爱的苦恼博士,首先你要搞明白学术论文是个什么东西。学术论文,俗称“文章”,英文称为“Paper”,哈佛大学的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曾专门写了一篇题为“Writing a paper”的文章给他研究组的学生参考,其开篇即高度概括了什么是文章以及文章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A paper is an organized description of hypotheses, data and conclusions, intended to instruct the reader. Papers are a central part of research. If your research does not generate papers, it might just as well not have been done.”也就是说文章是你在科研工作中提出的设想、获得的数据和结论的有组织的描述,面向的对象是读者。文章是工作的总结,发表文章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没有发表成文章的研究工作可以认为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要发表文章尤其是高水平的文章,必须要有好的研究工作,在已有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基础之上,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亲爱的苦恼博士,在你为发不出文章而苦恼时,请从如下三个方面寻找原因:1)你是否从你的导师那里获得了充分的指导;2)你是否从你的师兄师姐以及其他同学同事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技巧;3)你是否对科研有明确的目标和兴趣,以及是否为之而努力奋斗。
1导师的指导水平是科研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决定因素导师是研究生在开展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指导者,合格的导师应该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历史和目前的发展现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结合本研究组已取得的成果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能够判断和预测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后续开展的研究内容,在学生的科研工作中能够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当然搞钱也是很重要的内容。但是很不幸,目前中国高校大多数的导师都是不合格的,xx大学里的教授也是如此,不过在搞钱上一般都还干的不错。据我在XXX系十年的体验,十个导师里,能够真正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不过两三人,剩下的要么是没有学术水平只能混日子,要么就是醉心于申请基金和拉项目,对如何搞好科研是根本不放在心上的。
以我自己的导师为例吧。我现在基本一周能跟他碰上一面,说三五句无关紧要的话。这个学期已经过了一多半,组会还没有开过。导师很忙,也不知道天天忙什么,基金申请书找学生写,出去开会作报告找同学完成,学生的实验自己设计,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实验结果自己总结,文章学生自己写,自己修改后自己投稿,导师在整个科研的过程中基本不起任何作用。当然这还不算最坏的情况,导师不起作用比起负作用还是要好不少的。有不少同学就抱怨导师什么也不懂,只会瞎指挥,听他的话就啥也做不出来,不听又不让毕业,这真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
我有幸在博士期间去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这一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去优越的硬件条件、自由的学术氛围不提,单单是导师细致而有效地指导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坚定了我继续出国深造的决心。在美国的这个实验室里,大老板是美国人,质谱研究领域的大牛,和我一起合作的小老板是中国人,他给我发薪水。和大小老板之间的交流主要靠电子邮件。邮件交流很方便,不会对每个人的日程安排产生影响,我至今不明白XX大学网络这么发达,导师有什么事情非要把人叫到办公室去面对面地说,组里有个什么事情还要靠同学们之间口口相传。为了说明问题,我把和XX导师,和美国的大小老板之间的邮件做了一个统计,画了三个饼图,结果如下:
从邮件的数量上可以直接看出我和各导师之间的交流程度的差异,和美国大老板平均每月6.4封邮件,和美国小老板19.1封,和XX老板只有3封。从邮件的内容上也可以体会出高水平的导师和低水平导师的区别(我在XX大学的导师还不算差了,毕竟是长江学者)。和美国的大老板讨论实验和文章讨论的内容分别占到了27%和42%,和美国小老板为37%和29%,两项之和基本在2/3左右,也就是说我们之间的交流内容是以科研为主,而且这种交流是具体的、细节上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主要完成人,导师提供指导和思路的合作关系。再来看看我和我老板的邮件情况,比例最高的一项是论文投稿,占到总数的39%,但这和前述的文章讨论是两个概念,论文投稿仅仅包括论文的投稿、评审、拒稿等手续上的内容,并不涉及到具体的科学内容,也就是说导师并没有给予我在具体的科研中有所帮助和指导,只是一种以发文章为目标,不断催促的过程。也不要觉得奇怪居然没有实验讨论的内容,事实就是如此,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这也是绝大多数导师的心态。此外还有帮导师写材料占据了11%的比例,包括给导师写基金申请书、计划书,写报告用的ppt等材料,占据了相当多的时间,我有三个春节都是在写申请书中度过的。此外还有训话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邮件,导师会在信里对你最近的表现做一些评价甚至是批评和威胁,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看了这种信肯定气得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