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认为,写作就是九层高台起于累土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里你要始终忠于自己。为什么说要忠于自己?以下我以个人经历浅谈一下有关写作的那些事儿:
小时候没有文青这个概念,所以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对我的系统评价是:学习很好,尤其语文;语文很好,尤其作文。虽然我比不上李太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倒也遍观群书,大有博闻强识之风。
这就是所谓的原始积累,它是你成为参天大树最初的养分:先扎根,再蔓延,否则会像方仲永一样本末倒置,成为四散的蒲公英,最终泯然众人。
就像为什么说现在我们能想起来的古诗词基本都是小学背的?是因为后续阅读背诵的过程中断,使得我们的知识储备停滞不前,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持续地输入,便没有持续地输出。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那就是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具修养门风,气质不凡的你。
读过的书你大都忘记,但是形成的习惯不会说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幼酷爱读书的孩子长大后会鲜于接触“亡者农药”这样的游戏。
因为从小他选择了一种更高贵的生活方式——阅读来充实自己。这才是阅读真正的意义,所以以后的他不会面对离别说一句“皮皮虾,我们走!”而是心里默念一首“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苏子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一句话声明了广泛涉猎的重要性。你说不必读历史,风物长宜放眼量,但是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你说不必读名著,刷刷段子就挺好,但是袁枚说书到今生读已迟。
带着目的去读书,容易浅尝辄止;随心所欲地读书,才能渐入佳境。因为一个看到了眼前,一个却想到了未来。所以我大学期间平均每年借阅70+的书,遍布很多学科,还不算在图书馆直接看完的。
另外,在此介绍一个小技巧:一般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喜欢摘抄,特别是小金句。问题是在此之后呢,我们怎样写出同样的水准?有些话虽称不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但也经过反复锤炼打磨。
那么你要考虑,你在写作的时候有没有进行同样的表述,却逊于文采,而别人是如何技高一筹,令人印象深刻的。这才是关键,而不是摘抄——只做个文字的搬运工。
换句话说,你此时必须有WORD里“查找”“替换”的功能,这样才能实现你的文艺复兴,完成你文字的进化与演替。
这是重中之重,就是你必须要尝试自己去写点什么。我最初的写作灵感源于发说说,因为我没有转发的习惯,每次坚持自己组织语言,后来渐渐形成主题(比如这周写励志,下周写爱情),不再只言片语,不再零零散散,最终落成写作。
但是我依然坚持写短文(很少过千字,后续我会提到缘由),并逐渐可以驾驭各种文体,只是坚毅的风骨从未改变。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而写作不变的是你笔者自身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源于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这里我化用了一个有名的句子——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成稿前便用到了上面提到的“查找”“替换”写作方法,请大家留意)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坚持你需要理由,有时候理由越多越充足,越能成为无形的手推你向前。比如我:需要经营公众号;需要为公司撰写文案赚钱;需要实现出书的梦想。
所以即便我从事工科,也不妨碍读书写作。内心的爱好加上附属的动力会帮助你如虎添翼,更好的提升自我。但前提是你要忠于自己,确定你是真正地开始热爱写作,而不是迫于生活,不是为了弥补短板。
记住写作这件事:不是你需要,所以你想要;而是你想要,所以你才需要。写作,必须要听到你内心的声音,因为念念不忘,所以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