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讨论过,发表文章是为了学术交流。在同行评审和期刊编辑认为某研究的思路、数据、方法等具有效力后,文章会被发表出来。然而,这只是交流的开始,更多的读者会参与进来讨论。如果有人质疑文章的有效性或者找出了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同行评审专家只是几个人,大众同行的评审才是最终的检验。
有些文章经久不衰成为经典,而有些文章因错误而遭到撤稿。这里我们要区分错误的类型:无意的和有意的。
这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期刊的处理态度也会不一样。一般而言,对于无意的错误,期刊编辑收到质疑后,不会立即要求撤稿,因为撤稿也会影响期刊本身的声誉。期刊编辑会先追溯错误的原因,这里会牵扯进来很多人,包括作者、合作者、实验员、编辑、同行评审等等。编辑通常会考虑一下几种方法来补救:勘误(Erratum)、更正(Corrigendum)、附录(Addendum)。然而,如果经查证实是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那么会立即撤稿(Retraction)。
受撤稿影响最大的是作者本人,因为该事件在数据库有备案,以后所有同行都会对此作者的研究抱有警惕态度。因此,有些研究者如果在后继研究中发现了自己之前文章中的错误,会主动要求撤稿。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人发现其错误,这也是研究者的职业操守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作者在数据库有撤稿记录,但是同行和编辑仍会予以该作者尊重。另外,撤稿会影响读者,特别是引用了该研究甚至正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的科研人员。撤稿是为了防止不正确的研究外延,因此,如果你所引用的文章里有撤稿的情况,请重审你的研究。
所以,文章发表出来只是讨论的开始,并不算研究项目的结束。大多数情况下,经同行评审的文章都能顺利通过大众读者的评审。如果有人质疑或不能再现某研究结果,研究负责人一定要虚心对待,仔细检查自己的实验过程,并积极配合同行的质疑,坦诚面对错误,这是一个有素养的研究者必备的品质。再者,讨论的过程也是发现潜在合作伙伴以及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