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稿是论文发表过程中非常普遍的现象,顶级知名期刊的拒稿率甚至高达 90% 以上,因此就算是大牛一定也曾经被拒稿过。
如果拒稿如此常见,我们是否能从这些拒稿资料中找出所谓的『套路』?学术出版界有许多团队在进行同行评审相关的研究,也对期刊拒稿原因进行调查,本文整理这些研究中所列出的常见拒稿原因。
工作不够原创、不够创新或不够重要
这包含:
-
结果无概括性
-
经有新的技术可以取代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
扩展或复制已发表成果的二次分析未补充充实的专业知识
-
研究只是报告已为人所知的知识,而未将其扩展至新的地理、人群或文化背景而使研究缺乏创新性
-
非原创性、可预见性或无意义的结果
-
结果无临床、理论或实际意义
美国顶级杂志《纽约时报》评论道:『期刊编辑一般更喜欢发表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每个期刊都在寻找能让人眼睛一亮的创新研究。
为很多作者都会在论文中加上“以前从未有人研究过...”这句话,以为这样可以凸显自己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其实这种写法并不好,因为研究应该要放在更广阔的框架下。
作者应该要提出具体的原因来说明研究价值,例如:研究可影响目前采用的治疗方式,研究可对某政策讨论造成影响,或是研究可改变传统的理论或观点。
与期刊不对口
这包含:
-
研究成果针对的是极少数读者或专业读者,与期刊目标读者不符
-
论文不符合期刊的办刊宗旨或征稿主题范围
-
研究课题不能引起期刊读者的兴趣
-
论文不符合期刊接受的类型(例:将个案报告投递给明确说明不发表个案报告的期刊)
这是很多论文未审被拒的原因,因为论文与期刊不对口,不适合期刊读者,或是不符合期刊的收稿范围。虽然国内许多作者都会认为这是期刊的推托之词,但其实在选择目标期刊的时候,应该对自己的论文想要让哪些人阅读有更多的关注,花点时间厘清论文适合投稿到哪些期刊,整理出清单后斟酌投稿。
研究设计存在缺陷
这包含:
-
研究问题不当
-
回答研究问题的方法设计不当
-
采用的方法无效或不可靠
-
选择与研究问题不相符的方法或模型
-
统计分析错误
-
数据不可靠或不完整
-
研究使用的一起不当或不达标准
-
样品数量过少说是样品选择不当
不管论文写得再怎么好,都没有办法掩饰研究设计中的缺陷。事实上,这是在研究开展初期就必须处理的基本问题。要避免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详尽的文献检索,确定自己的研究该用什么方法、怎么进行。
写作或组织太差
这包含:
-
方法说明不充分
-
讨论章节仅重复研究结果而未进行解释
-
研究的原理阐述不充分
-
文献综述不充分
-
研究数据好像不支持结论
-
未将研究置于广阔的背景中
-
前言章节未确立研究问题的背景
论文中必须要提供充分且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让阅读论文的读者(不论是编辑、审稿人或实际的读者)相信你的研究考虑周详有一定的重要性。
投稿准备不确实
这包含:
-
遵守期刊的投稿规定
-
论文内容不够言简意赅
-
论文题目、摘要和投稿信没有说服力
-
过度使用专业术语或艰涩词汇
-
大量的粗心错误,例如文法或拼写错误
-
图表设计不良
非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经常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审稿人不一定能区分出问题的是出在写作或是研究本身,因此即使是高质量的研究,也有可能得到负评。
但这个问题也是最好解决的,如果在投稿前能请母语专业人士进行检查,进行润色或排版,就能避免这方面的拒稿,现在有很多期刊也会要求作者先进行润色后再投稿。
与论文质量无关的拒稿原因
论文质量并不是期刊拒稿的唯一原因,还有一些影响期刊决策的要素:
1. 空间限制
期刊拒绝高质量论文并非少见,其主要原因是空间不足。期刊都希望发表能代表期刊整个范围的各种主题。纸本期刊只能发表有限数量的文章,因此编辑尤其需要精心选择可发表的论文。但开放获取期刊比较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因为空间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
2. 审稿人的素质和经验
根据审稿人本身的专业经验、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等,审稿质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3. 投稿量
很明显地,投稿量越大的期刊也会有更大的拒稿量。像《自然》这类的杂志每年收到的投稿可能超过一万篇,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高质量的论文也难免会被拒。
4. 期刊的决策策略
每家期刊的决策策略各有不同,例如有些期刊会拒绝所有大修的文章,而有些期刊会将无法确定论文质量的文章再送一次外审。
5. 期刊在特定期间需要特定主题的论文
有时候期刊会需要出版专刊,或是只对当下的热点感兴趣,这种时候编辑在评估论文时,会有很明确的主题偏好。
6. 多篇同样主题的论文投稿
如果期刊收到多篇同样主题的投稿,那么编辑很自然地会选择其中质量最好的,将其他论文拒掉,因为期刊不会发表多篇同样主题的论文。
结语
拒稿原因众多,上面列出的原因并不包含违反发表道德规范的拒稿。作者应该特别注意自己可以避免的拒稿原因,如与期刊不匹配,语言或排版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