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有幸受一位国内中文EI收录的核心期刊主编垂青,被邀请成为他们期刊的编委。坦率地讲当时我是有些犹豫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已经有16年没写过中文期刊论文了。对发表中文论文很是有些忐忑,更不要说担任评委审别人的论文了。二是自己太忙,精力有限,怕辜负了主编的期望。后来经过再三考虑,尤其是当主编说应该为国内期刊的发展作一些贡献,我们希望一些有国际视野的专家来促进国内期刊的发展。我经不起“鼓动”,欣然接受。今天处理了第一篇中文稿件。
首先,稿件通信作者是国内某名校副教授,国家自然基金支持。文章内容老实讲还是有点新意。但文章的表述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首先,文章的摘要,即使是中文部分也是逻辑混乱。在我看来,无论用中文还是英文写,摘要部分总要简单写一下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阐述研究的重要意义,下面依次介绍一下研究方法,得到了哪些结果。最重要的是强调一下该项研究的创新之处。这有什么难的?简单清楚,一目了然。然而,这位老兄(我猜应该是老兄的学生写的)根本就像写天书,想哪写哪,毫无章法。最可气的是摘要的英文翻译部分,就是是学生写的,也应该是博士生了,简直是错误百出。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不是有几个专业术语在那里装点,中学生也不会犯那么多错误。
摘要过后就是引言。引言大家都知道是文献回顾别人(包括自己)以前的工作。注意这个文献回顾一定要有点评,不能一句话后面放七八个参考文献。更重要的是这个文献回顾是有目的性的。简单地讲就是所有的文献回顾都是一步一步地要引出自己的论题。通常一篇文献,总要有一个简要的点评,说说优点,最重要的是那个“但是”之后的内容,要找出前人工作的不足,而这个不足恰恰是自己工作的创新之处。这样一层层地铺垫,在引言的最后,给出自己要研究问题。
引言过后,进入正文。正文最重要的是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懂逻辑,就不懂独立思考。以我审的这篇文章为例。作者为了证明他的一个不太明确的观点,做了三类实验。然而,为什么要做这三类实验,这三类实验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并列的关系,递进的关系,还是转折关系?一概不说,只是孤零零地把一堆实验图表罗列在一起,一副很高深的样子。这其实是写作的最大误区。写作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是让读者读懂。真正的写作高手是举重若轻,很深奥的东西能用很简单,平实的语言表达清楚。而我们不少中文文章是把常识性的东西复杂化,似乎越是让人看不懂,水平就越高。实在是荒唐。正文中,除了各部分的逻辑以外,另外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太简单,很多时候只有一句话。对结果的分析,并不是简单地对图表数字曲线简单描述,而是要深挖这些图表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是一篇文章真正需要浓墨重彩的地方。很多人貌似懒,不愿意多些,其实是不知道写什么。为什么不知道写什么?根本原因就是对研究的内容理解并不深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还没一个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一看有点结果,就急着发表,实在得不偿失。
最后,斗胆说一下自己对中英文写科技论文的理解。有时候,我也搞不清,到底是我们中文的掌握水平问题,还是中文本身的问题,我一直觉着中文写文章不容易做到精准。我们在中文中经常习惯性用比如“在某种程度上”,"整体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等很模糊的表述。然而某种程度是什么程度?在英文中很容易用一个定语从句给出某种程度到底是精确到多少。也就是说中文模糊表述的地方太多,这种现象在中文期刊论文里比比皆是。然而从科研的角度讲,模糊代表你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用中文写科技论文要慎用模糊的词汇。一管只见。祝中文期刊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