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定题阶段
(1)抓思维,找方向。
研一刚开始时,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与数不清的课业任务作斗争。虽然其苦难言说,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所阅读的每一篇文献其实都在无形中帮助我们初步形成学术性思维,以至于后来即使是在生活中碰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我们都有可能从学术角度分析其背后隐含的逻辑原理,从而在不断的积累当中逐渐捕捉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2)深挖掘、广探索。
一般在研究方向确定之后,我们便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文献阅读当中,憧憬自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既有趣又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然而回望我们所走过的路,如果并没有深厚的学术积淀或者敏锐的洞察力,要想在找到研究方向之后迅速实现这一梦想实非易事。后来经过反思,我发现在文献阅读过程中,我们既需要踏踏实实深入挖掘当前领域内的已有文献,清晰把握这一研究热点的来龙去脉;同时也需要适当拓展所阅读文献的广度,根据时间精力选择恰当的方式阅读与该热点类似或相对的研究话题的权威文献,按照可接受能力随时调整文献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毕竟对于之前从未做过研究的我们而言,如果一门心思仅仅扎入某一研究领域当中,很容易会桎梏思维止步不前。
(3)扎根理论,结合实际。
记得当时在构建理论模型时,有一段时间我们沉迷于将各个新鲜奇特的变量凑到自己的研究当中,但后来发现这样的做法无异于东施效颦。他人探索的变量虽然新颖,但不代表能够在自己的研究中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模型,所以说模型构建既需要扎根理论基础,也需要结合实际现象,否则可能会出现逻辑不够严密、实践意义不足等问题。
Part2 实施阶段
由于我所完成的这篇学术论文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因此我仅就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利用问卷调查法时出现的问题作以讨论。
一是问卷设计一定要严格遵循方法论中的各项规定,凡是问卷设计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后来都会通过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因此,问卷调查看似简单,但小到每一个题项的翻译是否准确合理、开场语是否全面完整,大到问卷的结构分布,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将就马虎。二是在确定数据收集对象和方法时既要有科学严谨的理论支撑,也需要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酌情调整。对于我们每一个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的学生而言,如何精准寻找被试、如何收取有效问卷都是困扰我们推进研究进程的关键问题,“磨得下脸皮、耐得住性子、舍得用严格的标准审核每一份问卷”便是我在此期间的真切感受,宁愿放弃速度也定要保证质量,尽量减少给下一环节留下的隐患。
Part3 写作阶段
初稿写作阶段前后大概100天时间,各部分耗时长短与难度感受基本成正比。首先,在我的整个论文中,耗时最长的当属实证分析部分,从2018年5月10日持续到6月18日。这部分耗费的时间之所以比想象中要长,是因为我的研究模型本身较为复杂,前10天在尝试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两种软件均会导致整个论文的实证分析过程步骤繁琐,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经过进一步的文献阅读之后,最终发现Mplus软件能够有效对各个路径以及全模型整体进行检验,在我的研究中以此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再合适不过。所以在之后的20多天我便重新投入了对Mplus的探讨之中,最终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实证部分。所以说,每一种实证分析方法都各有特色,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选择最合适恰当的方法推进研究,如果能够提前掌握不同分析软件势必会节约一部分时间。
其次,理论推导部分耗时基本与实证分析部分相近,大概30天左右。在撰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发现,顶级期刊权威文献中的理论推导依靠的往往不是大量的文献堆砌,而是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已有文献推导,只能够表明“与此类似,是这样”;而若以理论为基础,便能够表达清楚“根据理论内涵,为什么是这样”。所以说,写作的确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创作想法与思路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审视清楚自己整个研究模型所探讨的问题与重点,而且要清晰把握理论基础的核心观点,从而融会贯通、有理有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推导出研究模型,而不是简单提出研究路径。
此外,引言部分的耗时仅次于实证分析与理论推导部分,大概20天左右。为了在限制篇幅内解释清楚本研究的问题和价值所在,清晰的研究想法与明确的写作思路仍为重中之重。为此,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本研究话题内的文献确定当前研究的关键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阅读优秀论文的引言部分把握引言的内容结构,进而根据自身研究重点形成撰写引言的思路并逐步成文。
Part4 投稿阶段
从开始投稿之后的8个月里,我前后共投过3个期刊。第一个是在2018年9月3日投稿,两个月后由于“风格不符”退稿。第二个是在10月10日左右投稿,大概20天后被拒稿,但无评审意见。之后11月11日改投《南开管理评论》,两轮返修之后4月4日采稿。经历过整个过程之后,有三点感悟想与大家分享:
一是期刊风格是投稿与否的关键参考条件之一,论文研究内容与期刊要求的匹配程度越高,投稿的价值相对越大。二是被拒稿之后无需气馁。当时被前两个期刊拒稿之后,我其实并不想再投太高水平的期刊,后来经过贺老师的鼓励决定改投《南开管理评论》,最终在5个月内经历两轮返修之后获得采稿通知。所以说,无论在任何阶段,信心、耐心与恒心都必不可少。三是在返修阶段,初次面对评审专家的问题时难免心生抗拒,我们可以在适当冷静几天之后一鼓作气,调整心态,不急不躁,对症下药,逐一解决。常言道,好文章都是不断修改出来的,因此有机会得到本专业领域内资深学者的评审并获得修改机会,本身已是一种“福利”。所以即使投入大量精力修改之后仍有可能被拒稿,也一定要把握机会努力一搏,不断提升文章质量才是根本目标。其中,分析方法上的问题,只要能够完善便不能因为难度而放弃,因为后面可能存在连修改方法都没有的评审意见;写作方面的问题,可以考虑跳脱出原有框架根据新思路重新撰写;实在无法推翻重来的问题,则需要详细解释说明。总之,所有的问题要么修改、要么解释,不可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
言及至此,思绪斐然,回想起走过的每一步,顿生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整个研究的每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都绝对需要多读文献,使自己脑海中的文献库不断更新;同时,在每个阶段我们都要步步为营,勤于思考、多加实践、轮番修改,在无法确定该如何做的时候,动手试错的效果往往优于不着边际的想象与无休无止的焦虑。
与众多投身学术研究多年的师长们相比,我其实只是完成了一个很小的目标,不敢妄谈经验或方法,今日所言仅为自己在学术论文写作期间的点滴感悟,希望能对大家带来些许帮助。祝各位在未来的学术征途中,所思皆随心,所想皆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