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十年前,一位作者在日本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某种罕见病的病例报告。
几年后,他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了两个病例的对比,其中一个病例与他之前发表的日语论文中的病例一样。该英语论文含有日语论文翻译过来的内容,却没有标明引用。
这两篇论文的作者最近咨询了意得辑,问这是否会被认定为自我剽窃(self-plagiarism)。
该作者表示,他并不清楚使用翻译材料会被认定为剽窃。按照他当时的理解,剽窃指的是逐字逐句地抄袭。他用翻译材料使论文通过了期刊方面的抄袭检测,他认为这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然而多年后,随着他出版道德方面知识的提升,他意识到他不经意间构成了自我剽窃。于是他迫切希望解决这一问题,并找到我们来了解他应采取的纠正措施。
措施
我们的发表专家们解释这显然属于翻译剽窃(translated plagiarism)。但值得称赞的是这位作者想要纠正这个错误。由于他的论文出版于多年前,情况变得尤其复杂。
根据内容相似的程度,我们认为纠正措施可以是以下的两者之一:
我们建议该作者写信给英文期刊的编辑说明整个事件,并询问最好的做法是主动撤稿还是发布引用日语论文的勘误表。
另外,我们还解释,相比于期刊要求的撤稿,自己主动发起撤稿更有利,因为这能反映出作者本身的诚实品质。
总结
剽窃,不仅仅指能被查重工具轻易检测出来的文字抄袭。其他种类的剽窃,包括观点而非词句的不恰当复用,近年来也不断上升。然而,对于翻译剽窃这种抄袭检测软件以及审稿人的敏锐眼光都无法检测出来的抄袭形式,人们的担忧日益明显。
随着大量内容可供剽窃者支配以及多种自动翻译服务可在网页上随意获得,剽窃者能够轻易抄袭其他作者以不同语言写的文章,并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使用翻译版本却不加引用。另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修改和重写,所以相似性就更难检测出来。
另一方面,一些作者并未意识到,借用另一种语言翻译过来的内容而不恰当引用是一种剽窃。对于这类作者而言,他们很容易由于不加引用就使用翻译材料而构成非故意剽窃(accidental plagiarism)或自我剽窃。
翻译剽窃越来越受到期刊杂志的关注,他们近来也更积极主动地查找其他语言已出版作品中的相似之处。一旦发现,这种剽窃行为将受到严厉惩罚。因此,最好避免这种不端行为。如果作者不经意间在其之前的文章中有过翻译剽窃,那么他们应该联系期刊方(就像文中案例作者所做)并采取纠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