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学科,在很多人心目中,以应用为主,强调把理论的东西转化为应用,因而忽略工程学科中“研究”的重要性,导致不少人认为工程学科学术论文撰写是比较头疼的事情。对于工程学科的应用性,个人觉得主要是针对在企业工作的人员。相反,如果是在大学或者科研单位工作的学术研究人员,则需要有能力撰写一定数量、质量的学术论文。这或许是“学术科研人员”与“工程师”之间的最本质的差别。
在工程类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大量的数据,就可以撰写出好的学术论文。其实不然,数据只是学术论文的一部分。如果一篇学术论文中只有数据,则只能称为“实验报告”。因为,学术论文必须包含两个点:“学术”和“论”。如果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两个方面,学术论文发表应该不会再存在太多的问题。下面我简单地提四条值得工程学科人员在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事项:
1)研究结果尽可能早进行整理。很多工程学科的人员不善于及时整理研究结果,见过不少人将实验结果“闲置”几年光景的情况。他们希望日后“有用时”再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其实,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做法。一方面,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件事物,在去年还是国际前沿问题,半年后完全可能销声匿迹,没有人关注。另一方面,一篇学术论文,可能需要多次实验结果。如果闲置太旧,再次整理的时候,部分数据可能遗失,部分实验可能难以再重新进行。另外,研究条件对研究结果有至关重要性,时间久了,可能会造成实验条件描述方面的不足。
2)论文数据并非越多越好。很多人认为,发表国际的学术论文通常都很长,也因此会把各种各样的数据统统罗列到一篇论文之中,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我经常评审他人的学术论文,会遇到一篇论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数据,然而数据与数据之间没有太多的关联。这样的数据罗列不仅不能够为论文 “水平”加分,反而让人觉得作者不知所以然。事实上,对于一篇工程学术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什么样的数据值得放到论文之中呢?首先,一篇学术论文只有一个“中心”,也因此,要围绕论文核心讨论的内容,挑选最能够代表重要发现的数据或者图片。第二,能够用来解释重要发现的支撑数据或者图片。第三,能够用来描述过程、机理的数据或者图片。至于其它与论文中心无关的数据,即使最漂亮,也要懂得割舍,坚决予以“割舍”。至于原因,就像雕塑家罗丹“砍手”的典故一样,非中心表达的内容,可能会让人不知道重点。
3)重点给出数据背后的原理。对于工程学科的人员而言,很多人对“结果”的兴趣远远超过对“结果原因”的兴趣。他们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会给出大量的数据。不少人认为,数据合理、正确就可以“发表”。其实不然,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用来写作论文,可能发表不同档次的期刊,也可能造成一些人写的论文能够发表,而另一些人写的“论文”无处发表。至于差别,主要在于有一部分人不懂得学术论文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性”。如何体现出论文的学术性,重点就在于挖掘数据背后的“秘密”。对于数据背后的原理解释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最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参考他人的观点。在一篇论文撰写之前,有必要阅读大量的与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在这些论文中,其他学者可能会提出很多的机理性知识。在此时,完全可以引用他们的观点,解释自己论文的数据发现,这样不止能保持自己的研究走在前沿,还能确保研究为领域带来贡献价值。第二种,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作者自己提出一个现象的机理,这是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常用的模式,也是论文获得发表的最有力支撑。第三种,正反辩证,合理推进。给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方案,最后给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法。
4)文献需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工程学科发展相当迅速,有很多领域,一年足以发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也因此,在文献引用的时候,有必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进行分析。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研究事物的前沿性,吸引编辑、评审人、读者的兴趣。
一篇学术论文,如果能够做到:研究条件合理、数据完善、分析合理、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应该会让编辑欣然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