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术作者,我们都有以下经历:论文投稿数周,甚至是数月后,才收到期刊编辑发回来的审稿意见。接下来该怎么办?通过期刊编辑反馈回来的同行评审意见实际上意味着什么?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处理?我们需要了解哪些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记住
当一篇论文提交某期刊后,最先进入的就是所谓的 “初审”(editorial triage)流程。这和某人被公交车撞了是一个道理;被撞的人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往急诊室,医生首先会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患者需要手术还是去看专家医生。
同行评审流程与此如出一辙:某编辑先对论文做出“初审”决定——即应该送交同行评审还是直接拒稿。编辑往往只根据论文标题和摘要做出此类决定。这就是为什么要像论文其他部分一样重视标题和摘要,我们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对此也进行过讨论。
然而,如果论文进入同行评审流程,等待作者的将是以下四类决定中的一种:
-
接受(accept)
-
小修(minor revisions)
-
大修(major revisions)
-
拒稿(reject)
由于已经过“初审”,评审人员在首轮评审后直接做出第一种和最后一种决定的几率比较小:如果某编辑想拒稿,他或她往往会在论文送交同行评审前做出这个决定。与此同时,同行评审人员也是人,因此他们会对你的论文进行挑错(而不是思考“我该如何帮助这些作者成功发表论文”):他们几乎都会要求你修稿,因此论文在首轮同行评审中直接被接受的情况也是非常少见的。
你要做好修稿的准备
当你收到期刊的审稿意见后(审稿人1、审稿人2等等),你最需要做的是,让编辑知道你对待这个流程的认真态度。创建一份回复文档(我们可以为你提供模板),然后:
-
在文档的开头部分做一番简短的总结,告诉编辑你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了哪些修改
-
然后在每一条审稿意见的下方给出你自己的意见。很多人会采用不同的颜色或字体编写这些内容。确保认真对待每一条审稿意见,甚至包括那些非常不起眼的建议(例如拼写问题、格式问题)。这么做可以让编辑了解你在认真对待这个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保持礼貌,向编辑反馈自己对每一条审稿意见的看法,并且可以使用这样的语句,如,“great comment(非常棒的意见)”、“thanks for this really helpful comment(感谢提供这么有帮助的意见)”以及“thanks for the time you spent working on our paper(感谢您抽时间阅读我们的论文)”。这么做意味着,当同行评审人员看到你的意见和回复后,他们的态度有可能变得更加积极:他们会感觉更好,更加赞同你文章中的观点,也更有可能最终给出“接受”决定。
仔细琢磨自己收到的反馈邮件中编辑所采用的措辞。要求“小修”的审稿意见意味着你的论文以及你对评审的意见和回复可能不会再反馈到最初的同行评审人员那里。
而要求“大修”的审稿意见则基本上都会会反馈给他们。后面这种情况意味着,你的论文需要作大量修改,或者某一位(或两位)评审人员发现你的论文存在严重问题需要修改:这时,编辑可能希望再次联系之前的同行评审人员,以确认你是否对他们提出的修改要求做出了相应处理。对审稿意见进行回复时,你一定要记住这两种形式的审稿意见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通常情况下, 某编辑会邀请四位或更多同行为你的论文担任同行评审人员,并在收到两组或三组审稿意见后对你的论文作出处理。编辑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加快同行评审流程。两组观点一致的审稿意见(例如都要求小修)足够支持编辑对你的论文作出处理,而两组观点向左的审稿意见(一位审稿人认为论文很棒,而另一位审稿人则要求进行大幅修改)则必须配合第三组审稿意见方能做出判断。
期刊之所以对你的论文悬而未决,致使你很久收不到任何反馈,可能就是因为同行评审人员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编辑往往会尽全力加快同行评审流程;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写邮件咨询进展缓慢的原因,不过态度一定要积极,同时你还可以额外推荐一些比较合适的同行作为你的审稿人。我们可以为你提供这方面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