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审阅了几篇研究生论文,发现一些共性问题。
论文基本上只是实验报告。这类论文看似工作量不少,但细究起来,充其量只是实验报告而已。前言对所研究领域论述不足,罗列一些不相干的文献,泛泛而谈,充量之嫌。缺乏立题合理依据。
方法,结果占据大量篇幅。只有结果,缺乏分析。现象背后的机制很少涉及。说明一些研究生只注重实验方法和数据,但对科学问题考虑不多。如此,技术员也可以做到。
实验设计缺乏严谨性。没有对每一设计安排的合理性及解决问题的预期做出论述。只是使用方法而已。对所获数据的意义认识不足,分析不到位。
讨论空泛。缺少逻辑分析和针对性。讨论文不对题,不知所云。只回答了用什么方法获得什么数据,而没有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论文结果统计图居多。有些需要形态学,组织学的关键证据没有提供,很难让人信服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
在研期间成果与本人所做论文无直接关联性。似乎有论文发表就显示其水平。
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建议导师开题时严格把关。加强理论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研究生论文质量堪忧,这一直是个问题。师生矛盾伴随着论文而起,也是有迹可循。
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导师怎么导,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若师生都是为了科学,探求真理,就都会很投入,认真,严谨,负责,上述问题都不存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工作中产生的矛盾也可以通过沟通化解。
若导师只想把学生当工具,必然从入学就忽视打牢理论基础,就会催促学生进实验室学技术,恨不得马上成为熟练技工,赶紧出数据。至于发表论文吗,让学生把方法和结果写好,其它交给我好了。给学生第一作者或挂名,算是奖励了。这类导师只关心学生实验进展,逼学生做实验,而忽视其他方面,师生矛盾渐显。
若学生把学位当做目标,顺便学点技术,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科学问题吗,那是导师关注的事情。对我而言,完成论文获取学位才是我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获得数据才是第一位的。“打工仔”自我定位形成,一旦实验受挫,心理压力增大,师生矛盾凸显。
把学生当工具,把学位当目标。师生各怀心腹事,各打小算盘,怎么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表面的和谐维持不了多久,矛盾冲突必然出现。
功利化的价值观是造就一切矛盾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