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论文信誉排行网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是自己常常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但如何完成一篇论文?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使自己的论文很顺利地被期刊采纳,得以发表,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此,我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学者们提高自己发表论文的“命中率”。为什么想要给期刊投稿呢?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希望有所影响吗?你想在特定领域内发掘出一篇文章?这些能否帮助你确定要给哪些期刊投稿?你是否把这些期刊自身的一些因素也纳入了写作考虑中?在你的研究领域内,你是否研究过同行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哪里发表文章?哪个学术群组或对话是你觉得自己可以加入的?有些人是先写文章,然后为之寻找一个“大本营”,但你文章中的一切都会自然地影响到你的文字适合怎样的期刊。因此,不妨事先决定好你的目标期刊,然后再按照其要求写作,这样比较省时间。有一个写作策略意味着,你对写作的外部驱动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都很明确,例如,为了学术地位的晋升,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你的学术水平。这有助于你提高主动性,毕竟写作、投稿和发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足够的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发出投稿和最终发表存在时间差,最长的情况甚至需要两年,因此,你要非常清楚你做此事的意义和动机。收集一些你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期刊,尤其是你的投稿对象。浏览过刊中每篇文章的概述,然后分析并思考:仔细看开头和结尾,第一句通常会说明研究的基本原理,而最后一句则在说该研究的贡献。但未必会出现“贡献”这个单词,可能是其他相关的书面语。那么,该使用哪些词呢?该杂志的行文特色是什么?如果是你的概述,开头和结尾该怎么写呢?浏览文章的其他部分:它们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论证逻辑是什么?把所有论证中的主题句都着重标出。你就能看到这本杂志的写作风格。根据风格把你阅读的论文好好分类。你要明白,你必须在各种结构中选择最适合你的那类。你不妨选择两类论文风格,一个用于你自己的写作,另一种在引用材料时使用,比如加进一些这本期刊刊登过的学术讨论。
你是哪种类型的作者?必须要先写好大纲,还是立刻埋头开始写?或者介于两者之间?这两种风格都有其用处。因此,我建议你把两者结合起来,不妨先写一个详细的大纲,内容可精确到拟投稿期刊的具体栏目。期刊上常见标题风格如何?每部分的篇幅大概多长?这些工作还包括了思考你写作时想要囊括的具体内容,因此,可能要费些功夫规划,而且在此时期,从他人处得到一些反馈或建议比较好。当你坐下来写时,你真正在做什么呢?你之前写好的大纲真的起到指导作用吗?不妨以一系列动词来定义你每个阶段的写作任务——概述、批判、定义、介绍、总结等(都与每个部分的目的有关)。
即使是在最开始准备时,也应该与4~5个人讨论你的想法,把提要的草稿拿给他们看,听取反馈。这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这一过程可以持续到你提交投稿,时不时地跟同行们讨论一下吧。内容、用词、篇幅都要规划好,这是你在写作时就应当心中有数的目标。这就避免了诸如“我计划年底写完”之类的想法,而应该是“我计划每周二上午9点到10点完成12篇文献回顾,字数每篇800字”。当然,有人认为这种方法过于机械,但这是给自己强制定下的任务,可以确保你每次写作的内容、顺序和比例。
虽然多数人认为写作是孤独的活动,但与他人共同写作(不是指合作,而是各自写自己的论文)可以帮助你发展信心,能写得更流畅并保持精力集中。它可以帮你培养起写作习惯。当然,必要时你也可以中断与他人的联系,集中于自己的写作。这都有利于你集中精力保证高质量的学术写作。当你决定你想写什么,最初的热身工作是先大概写五分钟,回答一个问题:“最近,你有什么与你学术计划相关的发表成果?长期、中期、短期,分别有什么计划?”一旦你开始写论文,热身工作所要回答的问题基本是上一问题的变体。在此,我有一个最重要的提示:在每部分完成时,都计划好接下来的工作。如前所述,如果计划中没有数据,就等于没有目标。工作需要特定的目标,你需要监控你的进度,你必须学习如何设定现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他们的意见中真正想要你做的是什么?找出他们想要你补充或删除的内容,篇幅大小,给你的修改列一个表格。当你重新提交给期刊时,写一份新的报告,指出你针对审阅人的意见作了哪些改动。如果你的文章被拒,找出原因,然后修改、另找他处投稿。很多评阅意见会帮助你提高论文质量,甚至提高你的写作质量。但是有时可能会过头,或者过于个人化。有些意见甚至不一定专业。你可以与其他人一起讨论这些意见,你会发现,一些哪怕是资深的研究者,同样会被拒稿或得到负面评价。总之,不要沮丧,尽快修改和重新投稿才是应该做的事情。这些品质是需要随着时间慢慢培养的。在与他人讨论你的论文和投稿时,你可能会得到这些品质。期刊的投稿竞争激烈。因此,这项工作充满压力。长时间伏案写作也是有健康风险的,所以尽量不要坐着写一个多小时。最后,在投稿被接受时,一定要好好庆祝。时刻提醒自己,给专业期刊投稿是你想做的事情——你希望你的研究有意义。作者系英国西苏格兰大学教授,韩琨编译;原刊《中国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