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从项目立项到成果转化与发表,都离不开与文字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讲好科研故事至关重要,它能吸引经费、获得论文录用。那么,做科研是否意味着成为一个故事大王?讲故事在科研中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如何评价它的价值?当然,方法论也很重要,然而在一个好故事里,有时粗糙甚至非原创的方法也能被瑕不掩瑜?
讲故事的能力是科研中的强大工具,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有效沟通,吸引不同背景的读者,并提升研究发现在学术界和更广泛社会背景下的可访问性、影响力和相关性。这里所说的讲故事能力,并非指夸大或歪曲科研结果以引起轰动,而是鼓励学者多思考,跳出课题设计时的固定思维模式,找出科研结果背后的本质。通过合理的逻辑方式,逐步展现研究结果,让读者能够顺着作者的叙述了解作者的思路,正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相反,如果读者读了半天仍然一头雾水,结果东一块西一块地胡乱拼接在一起,最终无法证明文章的结论,那么很可能导致一份优秀工作被埋没。
讲不好故事是科研新人常见的问题。下面将分享一些技巧:
在写作之前,最好与导师讨论整个课题的所有结果,找出这个课题的最终发现(即写在conclusion部分的内容)。这个结论不一定是课题设计时的假设,因为课题在进行过程中偏离最初的预期是很常见的,事实上,超出预期的课题往往更有意义。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遇到做了很多实验数据却不知道如何解读的困惑。因此,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所有结果整理成PPT,与导师讨论并在组会上向全组展示,共同集思广益,总能从中找到一条思路。如果有多个写作思路,可以进行多次讨论,选出其中最吸引人的一个来进行写作。首先要明确结论、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一般来说,论据是支持某个论点的,而多个论点加在一起则支持结论。因此,要将实验结果按照这三个层级进行整理和总结,找出哪些结果支持论点A/B/C,然后看A+B+C是否能证明结论。在写作之前,务必将这些逻辑关系梳理清楚。几个论点之间的排列通常是渐进式的,由浅入深。例如,为了证明信号通路X在Y疾病中的作用,论点A通常是现象,即观察到Y疾病的病理中存在X的异常表达;论点B和C是本质功能的论据,即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X对Y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整理提纲时,要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这里主要讲结果与讨论部分。推荐把论点写成结果的小标题,后面对应着相应的结果内容。如果一个论点下面的结果比较多,写出来要写好几页,那也可以把一个论点的内容分成几个小节去写(每一节不超过一页),按照A/B/C的顺序依次排列各对应的小结。在一个论点对应内容的结尾可以适当的小结一下点出论点,方便作者理解你的整体思路。在写完了所有结果和结果对应的论点后,可以适当展开讨论一下这个课题后续可能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和不足之处,以及脑洞一下(夸大一下)课题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发。要注意的是这些发散部分只可以出现在讨论里,不能出现在结论里。因为结论仅限于这个课题现有的结果总结而出,不可以放入未证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