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在引言部分,要明确阐述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并引出本文的主题。此外,可以简要介绍相关概念和定义,概括主题的现状或争议焦点,为读者勾勒出论文的大致轮廓。有时可以指明综述所依据的资料范围,提高综述的可信度,同时便于读者进一步深入检索和研究。最后,可提及本文的主要工作及主要结果,顺势引入下文。
(2) 主体:文献综述的主体部分需要有有序的安排,可以按照年代、不同问题、不同观点等进行排列。无论采用何种格式,都应适度罗列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阐明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主体的内容应注重新颖性,即向同行介绍新研究、新进展、新方法,指出新的研究方向,发现新问题或新规律。因此,主体部分需特别关注代表性强、科学性和创造性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3) 总结:总结部分没有硬性规定,但通常应包括总结正文内容,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有争议或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展望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并概括作者对该领域的见解。结论中也可对综述的问题给出明确的结论,表达作者对该问题的观点。如果需要,还可批判现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等。
(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虽在文末,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对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和引用文献的依据。它为读者提供查找线索,确保文献综述的深入探讨。参考文献应包括文中具体引用的文献,著录方法和格式需符合国家标准,内容准确无误。文献的数量应足够多,以全面反映情况,避免片面结论。
(1) 收集文献资料要尽可能完整:写好综述的前提是充分掌握丰富全面的文献资料。仓促动笔而收集有限资料是无法产出高质量综述的,甚至可能使文章难以称为综述。
(2) 引用文献需忠实于其内容:文献综述是“述”与“评”的结合,即“述”以所研究的课题为核心,“评”以“述”为基础。在写作时,应明确区分作者观点与文献内容,不得歪曲文献的原意。
(3) 引用的文献应具有代表性:在众多资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与材料对综述的“述”与“评”起到关键作用。否则,综述中的轻重失衡,主次不分。
(4) 引用的文献应具有科学性与可靠性:主要参考最新的学术期刊论文,这些文献经过专家审稿,具有学术保障。应避免使用报纸、科普类期刊等学术性较差的刊物。
(5) 文献必须是自己看过全文:避免仅根据摘要引用文献,更不能根据二手资料判定原文观点的正误。在标注参考文献时应注明完整信息,以确保读者信任文献的来源。
(6) 综述要围绕主题进行比较分析:避免简单汇总理论和学派观点,而是通过合理逻辑,由远及近,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使文章逻辑合理且通畅。
(7) 文献综述最后应有简要总结:总结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指出前人工作的不足,凸显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8)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文献综述绝不能省略参考文献,这是为了显示作者对引用文献的尊重和论述的可信度。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符合国家标准。
(9) 著录的文献数量要足够多:充足的文献数量有助于全面反映研究现状,防止片面结论的出现。著录的参考文献应该全面涵盖综述问题的各个方面,但避免虚假著录,涉及学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