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本子创作要遵循三个原则:这事儿必须马上来办、这事儿“我”来办最合适、“我”一定能按时保质把这事儿办好。那么,我们就要给评委这样一种感觉:论证设计得很严密,有一定的创新点且研究基础扎实。其实,从开始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趋势部分,就会影响评委对我们的感觉。这部分其实就是回答“为什么我要研究这样的一个问题”。
2021年,国家社科课题申报书还增加了“相比已立项社科项目的新进展”这个部分。所以,我们要去研究自己申报之前起码3-5年,最好是5年内的同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2022年的课题申请书又增加了一个部分,就是在框架图下面要写出研究提纲,类似于我们论文的章节目录,这也是新增加的一块内容。当然,学术界现在对上述变动的看法是存在争议的——只是写课题申报还未真正展开研究,怎么去列出章节目录呢?但不管怎样,从以上新增的部分可以看出,评审者最想看的是我们的积累和基础。而课题选题,集中体现着我们的积累和基础。
一、课题选题要“八不”
选题来自哪里呢?国家社科每年都会发布指南,我们的选题是完全照搬指南的原题目呢,还是把这个题目拆解一下,还是完全自选题目呢?首先,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就是不能让指南成为一个紧箍咒。因为评审的专家,除非他自己今年申报课题,否则平时很少有专家会去一字不落地先把指南看一遍,然后再去判断这个本子是不是符合指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指南真的只是个指南而已。但是,选题确实至关重要,是课题申请的灵魂和核心。题目形式要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松不紧、不中不西。
什么是不大不小?就是选题不要太小,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当然,题目太大也不行,太大了容易笼而统之,大而化之。这时候专家可能就会认为我们的研究不妥,也研究不完。再一个是不长不短,就是指我们的题目一定要明确,核心问题一目了然,看起来不会太短,也不会太长。一般来说,15-25个字最佳,尽量不要超过30个字,特别是限定词,尽可能只有一个,不要多于2个。还有一个是不松不紧,也就说,题目尽量采用中性平缓的表述方式,不要进行批判或者颂扬等。题目当中也不要使用简称,这是一大硬伤,一定要使用规范性的全称。最后,还要注意要做到不中不西。有的人梳理很多国外学者的观点,想让评审专家以为自己特别关注国外的最新动向。其实这样做并不符合现在的要求,习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所以,也要对此引起重视。
二、课题选题“三结合”
关于选题,我们要做到三个结合。
首先,选题要和当前国家政策及发展热点相结合。建议大家回去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学习二十大报告,我们可以不用全部都学,只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这本书建议大家也回去看一下,这“一百问”实际上就是一些重点问题。比如,“何理解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如如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如何理解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如何理解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等。这里面都是对二十大报告重要问题的权威性解读,所以建议大家去看的。另外,像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等重要文件,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其次,选题要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积累相结合。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看到大家都在研究某个东西,而自己没有相关的研究基础,却还要硬着头皮去做,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坑。比如,现在数字化比较热门,如果我们从来没和数字化沾过边,就尽量不要去触碰它。
最后,选题要和历年的立项项目名单相结合。选题时要考虑学术需求,即要体现出我们所做选题的附加学术价值。现在社科基金的课题本子中,会让我们去陈述一下以往该领域社科基金的研究项目,课题本子这样要求也是基于这一点去考虑的。如果我们的研究较之前的项目没有什么突破,就不具有研究意义,也没法体现创新。所以,选题时也要结合之前的立项项目去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