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誉排行网 论文信誉排行网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官方首页
 投稿指南
 写作指导
 职称评审
 文献检索
 期刊科普知识
 非法期刊
 学术不端
期刊分类解释 期刊刊号的解释 医学期刊分类表 核心期刊 期刊查询 (2014-2015)CSSCI来源期刊目录 2008医学核心期刊 政策法规
CSSCI CSCD SSCI 《工程索引》(EI) SCI(科学引文索引) 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 2014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论文信誉排行
 当前位置:首页 > 写作指导 > 浏览正文
论文写作的基本公式
作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10年10月26

Tags:论文信誉排行网

 

本站首页
特别关注
学术规范
学术批评
学术评价
史学评论
学界观察
学问人生
新书报道
期刊快递
学术信息
 学术批评网/ 学术规范 /刘大生: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论文写作的基本公式
刘大生: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论文写作的基本公式
时间:2010年10月4日 作者:刘大生(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刘大生按:这篇文章是作者2010年3月16日下午在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名师讲坛”上的演讲实录,由程王刚、刘永涛、云凤飞三位硕士生分段记录整理,经作者本人审订、校正后定稿,可以作为学术文献使用。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的规定,其他听众所作的课堂笔记或者课堂录音,未经作者审校,不能作为学术文献使用,请勿作为文献传播。
      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欲发表此文,无论是全文发表还是部分发表,必须事先征得作者同意。网站可以自由转贴,但不得修改。——刘大生,2010年10月4日于南京求稗书斋。]


一、开门

门不要关,要开着。不仅这边不能关,那边也要打开,桌子不要顶着门。请打开!两扇门都打开,打开之后,我再讲原因。

前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我在网上曾有个承诺,我说自己当不了教育部长,改变不了教室的结构。但是在我每次上课的时候,如果学生比较多,我将把门打开上课,这样有利于跑出去。
这个门的设计是不合理的,像这么大的教室,应该有两个门。我们这教室只有一个门,有前门,没后门,这是一个问题,一个隐患。还有一个隐患,这个门是朝里开的,而不是朝外开的。这个门如果朝外开,一挤就挤开了。朝里开,越挤越挤不开。遇到紧急情况,你力气再大,也不能把门打开,因为后面的人很多,很慌乱,拼命往前挤,你根本拉不开门。所以,将门打开上课,可以减少许多危险。
我们南京不在地震带,但万一呢?除了地震,还有火灾、恐怖袭击呢!遇到这些问题,都要跑,跑得越快越好。所以要把门开着。

二、解题

现在开始讲课,我与研究生处敲定的题目是:“论文写作的技巧和规范”。这个技巧和规范,可以说是几千年来许多读书人都研究过的问题,也产生了许多这方面的成果。小学三年级,老师就开始讲写作的规范,要注意什么什么的。我今天讲的实际上也是三年级老师讲的那些东西。

当然,我讲的和三年级老师讲的多少有点区别。上次讲座,严翅君教授给你们介绍过一个著名的哲学原理,还记得吧?我记得好像是这样的:一个老人说“上帝啊”和一个小孩说“上帝啊”是大不一样的。说的都是“上帝啊”,但内涵不一样。我想,我今天讲的“技巧和规范”,与小学老师讲的“技巧和规范”,既一样又不一样,深度不一样,广度不一样。

三、意义

法政部主任布成良教授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研究生不管你将来干什么,在当研究生三年时间内是搞研究的,至少是学习研究的。

布教授说得好,我完全赞成。学习研究、搞研究,主要就是写论文。你将来干什么我不管,但这三年你就要搞研究。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搞研究的,研究就表现在写论文上。如果你不搞研究,不写论文,还叫研究生吗?所以,不管你们将来干什么,都要学习写论文、写好论文。我想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那么,写论文究竟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

第一,写论文可以成为事业。就像我们党校教授,把写论文当事业来看待。这是一种价值。

第二,写论文是谋生的手段。有人说,我不想把它当事业,因为我不想当教授。好,你不把它当事业,你不想当教授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你总要谋生吧?写论文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某个单位某个领导或某个老板要录用你,你说你会写论文,你写过几篇论文,或者你说“现在就出题目,我写给你看”。会写的和不会写的,如果你是老板,你说你要哪一个!如果你是一个处长,来了两个人,其他方面都一样,都是能吃苦耐劳的,身体健康的,都是很聪明的,但是一个会写论文,一个不会写,请问你作为处长,你会要谁!我想会写论文的肯定占优势。

如果找不到工作呢?或者你大意把工作搞丢了呢?怎么办?有一个职业,有一个行业,就是自由撰稿人。听说过吧!我找不到工作就不找了,就做一个自由撰稿人!现在,发文章的渠道还是比较多的,全国的报刊越来越多。你会写文章,稿费也可以谋生。这样的人不少,可以举出许多的例子。所以,我们可以把写文章作为谋生的手段。

第三,写论文可以成为业余爱好。有人可能会说:“我已经有工作了,我也不需要靠写文章谋生了,我还写文章干嘛呢?”我告诉你,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种业余爱好。人是需要业余爱好的,要有业余生活。有的人喜欢下棋,有的人喜欢打球,有的人喜欢游泳,有的人喜欢养鱼、种花,还有人喜欢养狗、遛狗。你总得有个业余爱好吧!你总不能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吧?那样,你生活单调不单调啊!对不对!单调,很单调,非常单调。那你就找点事干干啊!在工作之余,你写写文章,就会觉得生活丰富多彩。这里我可以举个例子,研究生处的领导同志,谁啊?对,徐同新同志,大家都很熟悉,他每年都写几篇文章,他写文章干嘛呢?他不需要评教授,他不需要上课,他不需要当研究员,他也不需要找工作,他已经是处长了,还找什么工作!他再过几年就退休了。他的事业就是管理好研究生教学,写文章不是他的事业,也不是他谋生的手段,但是他觉得每年发两三篇文章,心里很充实很愉快,有利于身心健康。他每年都写,写好就发。他投稿,从来不交版面费。他说拿点稿费多高兴啊,要版面费就拜拜,就另投他刊。他就是这个路数,你们不相信可以去问啊!他每年都发几篇文章,这个就是他的业余爱好。

第四,写论文可以提升工作能力。除了当做事业、谋生手段、业余爱好之外,写文章还有什么共同的好处呢?会写文章对任何人都有好处: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因为,会写文章就是会办事。《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想这话反过来说也对,会做文章就会人情练达,会做学问就能洞明世事。写一篇文章,和搞一个工程,做一个项目,它们的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如果你是搞房地产的,是在南京开发,还是在上海开发呢?如果在南京,选择在什么地方?哪里的成本最低,哪个地方销路可能最好?开发成什么样子,你要对南京的市场进行调查;开发成多大面积的,什么样的楼层,什么样的结构,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都需要论证一番。在这个过程之中,你还要参考别人的,别人是怎么开发的。你还可以搞搞问卷调查,看看消费者有什么要求。甚至你自己还要买套房子住一住,看看自己住的感觉怎么样。那个人的房子虽然很好,但是,我住一住,感受感受,说不定会发现哪里还有毛病,我搞开发的时候就要改进。写文章也是这样呀!选题就相当于立项,找资料就相当于调查研究,引用别人的文章,借鉴别人的方法,就相当于老板外出学习考察。胡耀邦同志说到重要的事情时,总是说:这是一篇大文章啊!搞党的建设,他说这是一篇大文章;搞改革,他也说是一篇大文章。领导同志把做事情看作做文章,那我们呢?我们可以把做文章看作做事情。在你写文章的过程中,你想变成什么角色就变成什么角色,比如说,整个国家的大政方针问题,改革开放问题,建设问题,教育改革,经济改革,医疗改革问题,社保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你都作不了主,但是在写文章时,在文章中你就可以做主。医疗改革你作不了主,但在文章中你就可以说医疗改革应该怎么改。这个时候,你就成了卫生部部长。教育改革的政策你制定不了,但是,文章你管得了,当你写一篇论教育改革文章的时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写的过程中,你就是教育部部长。写完了,你的能力肯定提升了,视野肯定开阔了。

四、公式

既然写文章有意义、有价值,对我们硕士生来说很重要。那么,怎么写呢?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呢?这个技巧和规范究竟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到一个大的图书馆里面去,将历史上的关于写作的文献翻出来,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了,浩如烟海!你到新华书店,可以看到指导中学生写文章的书籍也是好多好多的。我想,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写作的,我们不需要读那么多东西。你平时注意观察,看看别人的文章是怎么写的就行了。

让我来说呢,我把写文章的技巧和规范,最基本的技巧和规范归纳成一句话,一个基本的路子,一个基本的公式,很简单,就是:“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这话没人说过,是我个人“发明”。虽然是我个人“发明”,但我不申请专利,你们可以无偿使用。从古至今,学术论文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都符合这个公式,都是“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从今以后,可以说百分之百的论文都要符合这个路子。你要是发现有论文不符合这个公式,那肯定有问题。一篇论文,如果没有“张三说、李四说”,从头到尾都是“我认为”,要么是低水平重复,要么就是抄袭剽窃。所谓抄袭剽窃,就是将“张三说”、“李四说”等引导语去掉,将冒号、引号去掉,把别人的“我认为”变成自己的“我认为”。

古今中外,在学术史上,有没有一种论文,很好的论文,不符合这个公式,没有“张三说、李四说”呢?有没有呢?有,举个例子,谁来举个例子?

“《论语》和《道德经》”。

我要告诉你,你说对了一半,《道德经》是的,《论语》不是的。《道德经》没有“张三说、李四说”,《道德经》从头到尾都是“我认为”,《论语》不是,《论语》引用过不少别人的东西。
那么《道德经》为什么没有“张三说”,“李四说”呢?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道德经》的作者地位相当高,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现在的国家档案馆馆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这几个身份职位集于一身的高度,这是第一个原因,他的地位特别特别高。

第二个原因呢,它不是为了说服人而写。严格地讲,它不是论文。我们可以把它当做论文看待,但实际上它不是论文。传说是这样的,李聃这位老先生,工作疲劳了,想归隐山林,跟领导打个招呼就走了。“我不干了,我想到山上去,到山上去修道”。领导同意他走,他走到城门关口处,把关守门的将军说:“您不能走,您那么有学问,您走了,不是国家的损失吗?”“不走,我也没心思干啊”。“那我有个条件,您写点东西给我,把您的知识和智慧留点给我们,才让您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是没办法的事。守门的就是不同意,他就是不让你走,有什么办法呢。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叫老子的老先生,拿把刀,在木板上(或者是竹简上),刻了五千字给他,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这五千字基本上都是观点,没有展开,都是一些基本的主张。有人可能说:“这老子这么有名,一辈子就五千字啊!”我想,一个人一辈子也就五千字吧。比如说,我刘大生把自己的论文数一数,可能有两三百篇之多,一两百万字之多,但是,把里面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并在一块,也就三五千字,恐怕不到五千字。刘大生为什么要弄出那么多论文来呢?因为我要说服别人,而老子不需要说服人,也不想说服别人。老子是应付差事,并不是为了说服别人,他不是劝说看城门的“和我一块走,和我一道归隐,和我一起修道去”,他没这个意思。老子的学生庄子有这个意思,他自己逍遥,他同时说服别人和他一样也逍遥。在《逍遥游》里,在庄子的书中,引用别人的话随处可见,既引用老子的话,也引用孔子的话。他为什么要引用呢?引用的目的就是说服人,论证自己的观点,应该去逍遥,不应该为世俗的事情烦心。老子没这个目的,就自己逍遥修道,他不需要说服别人。实际上,他那个不是论文,而是论点汇集。所以,他没有“张三说”,“李四说”,全部都是“我认为”。
《论语》里面有“张三说”,“李四说”。在《论语》第十六篇(季氏)里,孔子说:“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话什么意思呢?冉有当官去了,当公务员去了,鲁国出了问题,孔子就问冉有:最近要干什么啊,好像要大动干戈,好像要打仗,你们什么意思啊?你们这么做是不对的。冉有说:老师啊,这不是我的主意啊!这是领导的主意,我作为被领导,实在没办法啊。
孔子就很不客气了,怒道:你这样说是不对的,为什么是不对的呢?因为“周任有言曰。”周任是谁呢,我们不管,反正是前代的一个人。他是前代的人,他是周代有地位的一个人,说过一句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是说你在那个位置上,你就要出力气,你就要说话,对于不对的事你就要阻止,如果阻止不了呢,你就辞职。“不能者止”,你如果办不到就辞职。你不辞职,又不愿意承担责任,你是不对的。这个孔子呢,就引用了别人的话,来论证冉有的错误。引导语就是“周任有言曰”。这个“周任有言曰”,也是我这个公式(刘氏公式)中的“张三说”。孔子就是要求冉有,要么辞职,要么阻止鲁国最近要发生的事。所以,从孔子开始,写文章,发表文章,讲课或者谈话,就是“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这个路子,都是按照这个公式来的。后来的庄子、荀子、孟子、韩非子啦,他们写文章更是这个路子。

但是,最近十几年,我们国家教育大跃进,高校扩招,大学教师的队伍不断扩大,大学之间要比赛,看哪个论文发得多,这就成了问题。成了什么问题呢?造成了人们忘记了这个基本公式。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文章中看不到“张三说”,“李四说”,也看不到“我认为”,这种不合格的文章照样发表。为什么可以发表?有权的用权,有钱的用钱,钱多的搞赞助、送红包,钱少的也可以请客送礼或者干脆支付版面费,个别人还可以通过打情骂俏的办法发表文章。实际上这些文章很不规范,不符合“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这个公式。不知道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你们写文章千万不要以这种文章为范文,以这种文章为范文一定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特定的怪现象,这种现象是不能长久的。

总结一下,《道德经》没有“张三说、李四说”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作者的地位特别高,另一个是他不想说服人。

而我们写文章呢,我们的地位都不高,地位不高还想说服人,还要别人相信我们的观点和主张是对的,那你就要论证啊。怎么论证呢,那你就找论据啊,论据有的是实际事例,有的是数据,有的是公理,有的就是“张三说,李四说”。其实,实际事例也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发现报道出来的,数据也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统计出来的,公理也是某个人或某些人总结出来的,都可以纳入“张三说,李四说”的范围。你要说服别人,就必须引用他人的话,你必须告诉读者,张三怎么说,李四怎么说,所以我认为应该如何如何。这就叫“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就是论文写作的基本公式。当然“我认为,张三说,李四说”也是可以的。a²+b²=c²,也可以c²=a²+b²,也可以a²=c²-b²。写论文的公式也是这样的。你批评别人的观点,也就是“我认为”他说的不对。你认为他说的不对,因为什么呢!“因为”的时候,又要找论据,又是“张三说,李四说”,最后总结一下,再来个“我认为”。如此而已,循环往复。

“张三说、李四说”有什么用处呢?第一,通过“张三说,李四说”引出话题。我们有些人写论文的时候,“问题的提出”专门写一章。其实呢,你不写这一章,开头引几句话把你的话题引出来,也是可以的。比如“据某报报道,出了个什么事情”,这个也是“张三说,李四说”,可以引出话题。“最近,谁和谁为了某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也是引出话题。第二,将“张三说,李四说”树为靶子。所谓作为靶子,就是批评对象,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要批评。第三,将“张三说,李四说”用作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大体上就这三种情况。

如果我们写文章没有“张三说,李四说”,从头到尾都是“我认为”,行不行呢?我觉得这文章很难写,写不长,写不了多少。人家老子在大周王朝档案馆馆长的位置上工作了几十年,腹稿打了几十年,最后写出来的也就五千字。你如果不了解张三的说法和李四的说法,你一辈子至多也就能写出五千字。所以,没有“张三说,李四说”,你的文章写不长,只能写成微博。

更重要的是,老子的时代,没有多少人写论文,所以,老子那五千字就显得很新鲜,很前卫,就很有读者。现在资讯那么发达,写文章的人那么多,你想说的话,别人早就说过了,你想论证的问题,别人早就论证过了。你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五千字,说不定完全是低水平重复,是重复建设,编者和读者会认为它没有价值。即使你的文章有价值,不完全是重复,人家也不会把它当论文看待,当什么呢?当心得体会、随笔、感想。你说这是你的真情实感,是深刻的思想,人家不一定相信。你要别人相信你,你就得将你的观点展开,要展开还得“张三说,李四说”。

所以说,仅仅有“我认为”是不行的。要么写不长,要么是低水平重复。低水平重复离抄袭其实只要一步之遥。

那么,我们写文章,都是“张三说,李四说”,没有“我认为”行不行呢?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张三说,李四说,王五说,马六说”,行不行?这也不行。这样容易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都是“张三说,李四说”,没有自己的想法,写论文就变成了编论文。写论文和编教材不一样,你说你在写论文,结果没有一句“我认为”,那你其实就是编论文。编论文有什么意思呢!你编得好看,有内容提要、关键词和注释,还有第一部分、第二个部分、第三部分,分得挺好,还有参考文献,看上去像个论文,形式上像个论文,但实际上它是个资料汇编。这样的文章拿出去,哪个编辑愿意发呢!你当编辑、当主编,你想想,我投篇稿子到你那里,从头到尾张三说、李四说、王五说,最后刘大生怎么说的,没有,你愿意发表我的文章吗?肯定不愿意。所以,没有“我认为”,没有你自己的东西,就不叫论文,人家肯定不愿意发表。为什么不愿意发表,因为这是资料汇编、文献汇编。《新华文摘》每期后面都有个近期报刊“论点摘编”,它把许多文章的观点集中到一起,供大家参考,这叫资料汇编,不叫论文。

第二,没有“我认为”就可能将别人的“我认为”模糊为自己的“我认为”。如果没有“我认为”,还要发表,弄成论文来让人家给你发表,人家不给你发表,你通过关系叫人家给你发表,那么,你就必须在技术上处理一下。怎么处理呢?把张三说的那一段话留着,李四说的那段话也留着,但是呢,把“张三说”这三个字去掉,把“李四说”这几个字也去掉,将冒号、引号去掉,把注释里面有关张三、李四的信息也去掉;或者保留注释中的信息,将“见”改为“参见”;或者将“注释”改为“参考文献”,将正文中的标号去掉,使“参考文献”中的[1][2][3][4]等等序号在正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标号。这样处理一下就能发表了。这个表面上看有“我认为”,那个本来是张三的李四的“我认为”变成了你自己的“我认为”,但实际上不是“我认为”,没有“我认为”。这种文章有没有呢?有,不少,改头换面的,这个实际上又走向抄袭,走向剽窃了。
所以说,没有“我认为”肯定是不行的。

我没有读过研究生,不像你们这么幸运,我没有那个本事和胆量考研,就躲在江苏省委党校这个小地方,上个小课,写写小文章。写了几十年的文章,获得了这么一点感受,感觉到写文章应当遵守这样的公式,就是“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

五、选题

我们掌握了这个基本的路子,这个基本的技巧、基本的规范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从哪里着手呢?“张三说”、“李四说”太多了。走进图书馆,那个书,那个杂志,浩如烟海。一上网,那么多信息铺天盖地,扑面而来。怎么办?从哪里着手?这就是一个选题问题。

你选了题,选好题了,你才能围绕这个选题“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如果你不围绕一个题目“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你的写作有什么价值呢?能不能叫写论文呢?那不叫写论文,那个叫聊天,叫摆龙门阵,叫侃大山。写论文肯定要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

选题从哪里来呢?我们都有自己的专业,专业的课程或者专业的活动,就时时刻刻地在提醒着我们如何去选题。基本上说,要选我这个专业的题。我说的是基本上,别的专业的题目也可以选。你如果觉得:别的专业对某个问题没有说清楚,我想把它说清楚,我能把它说清楚。你也可以选别的专业的题目。改专业,长期或临时改专业都是可以的。还有,学科也是可以交叉的。

我们都有一个主要的专业,但是,我学了半天我还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从哪里开始选题、从哪里开始写文章。那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是找老板,找你导师,你导师不是有课题吗?老师啊,您有没有课题啊?这是一种办法。这样做成的文章呢虽然没有核心的、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但作为练笔是可以的。还有我们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老师不是上完一门课,就布置几个题目吗?作为考试的一种形式,让我们做一做。你认真地去做,也是可以做成论文的,也是可以发表的。别的专业我不清楚,近几年,法律专业的学生,以及听过我的课的其它专业一些同学,我布置的课程论文,就我所知在刊物上发表的就有十多篇。认真完成课程论文,也是一种选题的方法,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老师不能总是跟着你,迟早是要断奶的,要自己找饭吃的。那怎么办呢?选题来自哪里?选题来自社会责任;来自你广泛的阅读;来自你广泛的社会交往。

首先是要多看。也就是眼睛要看书、看电视、上网看帖子。在没有选题的情况之下,什么感兴趣你就看什么。多看!

除了看,还要多听。听课、听讲座、听报告、听电视、听广播。要听!我们党校有个缺陷,跟综合性大学不一样,就是讲座比较少,但是呢,我们学校报告比较多,几乎每个礼拜都有报告。

我觉得无论讲座还是报告,只要你有时间就应当去听。在听的过程中你肯定会产生一些想法。如果这个报告好呢,你会听得很激动,觉得很有知识,很受启发,会产生很多思想火花,思想火花其实就是一些初步的选题。思想火花就像那个火山喷发的岩浆,滚烫滚烫的泥石流,冷却下来就是非常漂亮的石头,那个岩石就是值得我们收藏的岩石。如果不好呢,你肯定有意见,我们党校怎么请这个人作报告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损失时间、浪费时间了呢?当你说这个报告太差劲的时候,其实你也就有想法了。你的选题就快出来了,一篇论文也就快出来了。是不是这样?你不能光发低级牢骚,要发高级牢骚,不要发那个低级牢骚。这个报告太差了,我在宿舍里睡一觉该多好啊,耽误了我时间;我去背单词多好啊;我出去打工该多好啊;这些都是低级的牢骚。如果是高级的牢骚,你就会说,他这个不对,哪里不对?第一,他那句话说错了;第二,他那句话又说错了;第三,他那句话更说错了。你把这些东西弄出来就是一篇文章。所以要多听。

另外,还要多动:动口、动手、动脚。就像你们谈对象一样,既要动口又要动手动脚。如果不动,光在那里听、看,不行。什么是动口啊?某一个问题出来了,社会热点出来了,晚上躺在宿舍里面几个兄弟或几个姐妹争论一番,这没问题。在课堂上,老师讲了一个问题引起了你们的兴趣,你们同学听了有不同的想法,争论一番。这就叫动口,没问题,说错了也没关系。你说在这些场合说错了有什么关系!有时候课堂讨论,老师叫你发言你不要怕发言,不要不敢发言。你把你那个不成熟的、错误的想法全部说出来,这就叫动口。当你说出来的时候,你的思想就升华了,你可能就形成了某一种观点。在说的过程中,在说出来之后,你还会反思:我今天说的对不对呀?你自己这么一反思,你就会有想法了。

那什么叫动手呢?老师讲课,在听的过程中,有个什么想法,你那个笔啊,最好马上记下来,不然过一会就忘记了。还有听到那讲课人、报告人有什么精彩的话,或者“某一句对我有启发的话,或者某一句特别荒唐的话,我认为是错误的话”,你马上把它记下来,存到电脑里,这就叫动手。

动口动手之外,还有动脚。什么叫动脚呢?你不能成天在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这几点一线上来回走动,还要走出去。学校组织什么社会活动,你要积极参加。你们的班主任沈红阳老师,昨天说要组织大家去游览秦淮河,游览秦淮风光带,是吧?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你不要小看这个秦淮河,走一趟能走出什么东西来?走一趟你也会产生好多想法。你从夫子庙开始,沿着秦淮河走到三岔河,你用心地走,你也会发现好多问题。你们几十个人一块走,平常没交往的同学就可能成为朋友。走的过程中还会聊天,“你是哪个专业的,你的老板是谁,你家在哪里”,等等,走的时候顺便谈谈这些话,也会产生思想火花。走的时候还会发现这边有那么一个高楼,平常没有发现,是哪个公司的,是哪个机关的,它是干什么的。对吧,会产生想法。在走的过程中,那个河里漂来一条小木船,上面有一个老头,这秦淮河上面为什么没有了大船,只有小船啊?你又有想法了。你走走还可能发现,这一段水很清澈,那一段不清澈。你发现岸边有个管道,脏水哗哗流进河里来。脏水流进来就有好多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脏水是个什么性质;从法学的角度看,说它违反环境法,肯定没有问题;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南京市政府是怎么管理的;等等。任何一个社会活动都可以参加,只要你能参加的,一定要参加。街上好多人在那里打架,你刚好路过,最好在那里看一下(当然,你也不要老在那里看),为什么打架也问一下。你经过某机关门口看见有人在那里静坐、上访,你也不妨驻足,停一下,问一下你们是哪里的、什么事情啊。对吧,问一下。把自己摆在社会之中,把自己摆在历史之中。这个就是广泛地阅读、广泛地接触社会。

不过,在广泛地阅读、广泛地接触社会过程之中,能够产生选题,还需要一个前提——你要有社会责任感。所谓社会责任感,并不是要求你大公无私、为解放全人类,为世界革命奋斗终生,而是要求你追求幸福人生。你要想到,我作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个社会好我就好,我好这个社会也应该好,你要有这种想法。社会怎样才能变得更好呢?我怎么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更好呢?我的工资怎么样才能更高一点呢?我的家庭怎么样才能更幸福一点呢?我找老婆怎样才能避免找一个红太狼呢?这些问题你要思考,这就是社会责任感。有了社会责任感你就会有选题。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看书白看、听讲座白听、出去参加社会活动白参加,所以,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很重要。如果像老子那样到山上去修道,你当然什么也不用参加、什么也不用管,什么文章也不用写。被人拦住就写一点,没人拦着,你就住在山上。但是,这个现在不现实啊。现在的山都不允许我们进去住,或者被人承包了,或者被某个公园封上了,进去要门票。没有钱你是进不去的,到处有人拦。你不能在山上住,只能游玩。没办法,我们不可能学老子,我们只能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我们只能走孔子的道路,学习入世。没办法逍遥,逍遥不了。即使某一天可以逍遥了,也是你奋斗成功了,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了,有了钱了,房子问题解决了,车子问题解决了,不要继续奋斗了,可以幸福地安度晚年了,对吧?那时可以逍遥了,现在不行,现在还要奋斗,要成功。所以,要有社会责任感。

六、自我审查

有了选题,就可以围绕一个题目开始查资料写文章了,就可以“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了。一篇短文章三到五个“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就可以了。长文章可能需要二三十个“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即使特别长的文章,将“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循环往复十几次,也足够完成了。完成以后,还有一个后续工作,怎样把它编好、排好,让老师看上去满意,让编者、主编、审稿的人看上去满意,这就需要自我审查。怎么去审查呢?我想自我审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四到五个方面来进行。

(一)格式

首先,看格式。格式,小学三年级,老师就讲了,标题和正文之间空一行,小学老师讲过吧!第一行空两格,小学老师讲过吧!一段写完之后要有个句号。前边逗号,最后句号。非常遗憾,好多同学真不知道。我们党校在职研究生啊,都是大学毕业生当干部了,写那毕业论文,有的人第一行他就不空两格,第二段的第一行他还不空,他就不空。文章写到最后,他就没有句号,你有什么办法。去年《常州日报》的一个记者的文章在我这,我在电话里对她讲:“你那个标点符号不齐全啊,有几页的句号都没有啊。至少有个句号吧。”她说“我改我改”。过两天,她跟常州某局长到我办公室,要我签字,一翻一看,这个地方,句号呢?怎么还没有句号呀?“回去改,改好再来。”这回,她有点慌了,跑到隔壁办公室,说:“沈林荣主任,借你电脑用一下,我要加个句号”。

后来,我发现我们的硕士研究生,有的时候标点符号、格式也会出问题。搞得我很恼火。有一次我让他们补考,重要理由之一是开头没空两格,最后少句号。这是基本的格式,你想一想如果有人拿这种文章去投稿,你当主编,你愿意发表吗?该空两格的不空,该有句号的没有。你当编辑你也不愿意发表这样的文章,对吧?所以,基本的格式要规范。

(二)语法

审查的第二个方面,是查看有没有病句、有没有语法不通的问题。这是小学老师、初中老师讲过的问题,就是主、谓、宾、补、定、状的问题。动宾搭配是不是妥当,“的地得”三个是不是用错了,是不是没有谓语,是不是没有主语。写文章写快了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要自我审查一下。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有些名家发表的文章也有病句,我干吗要那么严格?他是名家啊,他放个屁都有人给他发表,不用说病句了。你们不行,你们写的文章就得规规矩矩,认认真真,没毛病。我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兼过一段时间的编辑,我发现,来稿中,硕士生、博士生的稿子最规范,那些名家、名教授的稿子最不规范。硕士生没有官位,又要发表文章,他就必须搞得比较规范,给编辑一个好印象。名家呢!他稿子不规范,编辑会主动帮他改。你们硕士生、博士生投出去的稿子,谁会帮你改啊,那编辑是不愿意帮你改的。所以说你一定要搞规范。

提到这个语法、病句问题,我顺便把话题扯远一些。我们读书的时候,有时候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看不懂,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有一个办法,对于任何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你都可以采用这种办法。什么办法呢?语法分析。抽出几句话来,分析它的语法有没有问题。如果他的语法没有问题,你还看不懂,那说明你的知识不够。如果它语法有毛病,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你就不要看了,为什么呢?你看不懂,并不是你的知识不够,而是因为它语法不通。你把它当做规范的文字去看,当然看不懂啦,对吧?语法分析法,既可以用来分析别人,也可以用来分析自己,看看自己的文章有没有语法缺陷,有没有语法上的毛病。如果有,把它改过来,在改的过程中你的思想会进一步丰富,你的文章会更加严密。

(三)逻辑、错别字

第三个方面就是逻辑。没有语法的毛病,没有格式的毛病,那在逻辑上有没有自相矛盾呢?我自己有这个体会,尤其是比较长的文章,会出现前后观点的矛盾。前后观点矛盾,至少有一个观点是错的,对不对?或者说你两个观点都是错的。不可能两个观点都是正确的,如果两个观点都是正确的,不可能出现两个观点矛盾。发现自相矛盾,你就要做进一步的思考,把这个矛盾解决掉。解决了,你的文章就更有质量更有水平了,这是从逻辑上进行审查。

为了审查你的文字、语法、逻辑上有没有毛病,你的文章写好了不要急于投稿,放一放,过个两三天,再看。当然你也可以先放在博客上,你的文章在自己的文档里(一般是Word文档)是一种格式,放在博客上,它可能会变成另一种格式。在Word这种格式下,你看病句看不出来,换了一种格式,你看病句就能看得出来。有时有错别字,第一遍、第二遍都没有看出来,然后发到网上去一看,哟!我怎么有错别字啊!因为你开始写的时候,你自己的东西,你比较熟了,看的时候一目十行,你不可能看得很仔细,而且格式全部印到你的脑子里了,所以不容易发现问题。但是当你放在网上看的时候,格式变了一下,给你的脑子一个新鲜的东西,新鲜感,你就看出来了。所以,你不要急于投稿。

(四)注释

现在谈学术规范主要是谈注释问题。所以,在审查格式、语法、逻辑的同时,必须认真审查注释问题。注释问题,这些年,学界问题越来越多,批评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学术批评网这方面发表的文章比较多。还出了好多著作,我们图书馆就有《学术规范读本》和《学术规范通论》。还有几本我还没见到,我们图书馆没有的。北大出版社有《引注的规范》,还有邓正来关于学术规范的一个长篇大论,我在新华书店看到那个目录了,但是没有买到那本书。

注释就是将“张三说,李四说”交待清楚:是在什么地方说的,是在哪本书中说的,是在哪篇文章说的,等等。注释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不简单,因为它与录、引、标、用密切相关,大有文章。录、引、标是注的前提,注是录、引、标的具体体现,用则是录的目的,也可以说是录、引、标、注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审查注,就要录、引、标、注、用一起审查。

七、录引标注用

(一)录

什么叫“录”?你把人家说的话放到你的文章中来,这就叫“录”,把它录下来,或者说把它抄下来,都是一回事。这个抄,不是“抄袭”,叫“抄录”,抄录到你的文章中来,形成“张三说”、“李四说”。“录”有两种,一种是“直录”,还有一种是“意录”。什么叫“直录”,原话搬过来,打上引号。“张三说”,一个字不差的,哪怕他有病句我也不管他,我反正把他的原话搬过来,就是直录。如果是为了批评它,即使是病句也要直录。

多数情况下,抄录的内容是要用作论据的,它里面的错别字,就不一定要直录了。或者某一段话,意思是好的,可以作为论据,但是文字有点罗嗦、重复,甚至有语病,这种情况,你也不要直录了。这样的直录,好像对人家不尊重了。人家会问:你究竟是要宣扬我的话呢?还是宣扬我的这个错别字啊?还是要宣扬我这个病句啊?对吧!那就意录,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零部件”。意录就是概括、提炼。

(二)引

录完了以后要“引”。怎么“引”呢? “引”的主要表现是引号和“引导语”。引导语是严肃的学问家们经常使用的,但是“引导语”这个概念——作为学术规范的概念,这是我的发明。还有一种情况,叫“引导格式”,也可以叫“格式引导”。一共三种情况。引号简单,在“张三说、李四说”之后,打上冒号和引号,这个一般人都会,不会都是假装的,装糊涂,假装不会。如果是你直录的,就要打引号,不打引号,这肯定不对头,肯定有大问题。如果是意录,就不能打引号,因为不是原话。不是原话,你怎么打引号呢?冯必扬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意录了宋林飞先生发表在《江海学刊》上的文章,不是原话,却打上引号,且没有引导语,这就不对了。谁是冯必扬的弟子?请举手,请你转告冯必扬教授,就说刘大生今天公开批评他了,指正他了,希望他一如既往:“欢迎指正”。

不打引号,意录,怎样体现出来是别人的观点而不是我的原创呢?怎么办呢?用引导语。打引号需要引导语,不打引号更需要引导语。现在好多人写文章没有引导语,却大段大段地抄录别人的文字,有的打上引号,有的不打引号,有的原封不动,有的改个把无关紧要的字词,下面加个注,参见,就完事了。这样不好,应该有引导语,引导语就是“张三先生说”、“李四先生说”。带不带“先生”无所谓。引导语多种多样,比如说:“某教授说”这是一种引导语;王大章先生说,这样也可以。这种“某某说”就是最简单的一种引导语。有的是著名学者,你就可以说:“著名学者某某某曾经说过”,这也是引导语。你认为他说的话特别深刻,可以用“某某某教授曾经深刻地指出”这样的引导语,对吧?但是,这种赞扬性的引导语要慎用。为什么要慎用呢?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他很著名,结果那个编者认为他不著名,你这样说就麻烦了。如果你的文章用“著名法学家刘大生说”作为引导语,编者会恼火,会很恼火:“刘大生?刘大生算什么著名法学家?那个家伙,连个硕士、博士都没读过,连个国家课题都没搞过,连个系主任都没有当过,连个牛棚都没有登过,更没有到中南海讲过课,能算著名法学家吗?能算嘛?”他要有这种想法,你的文章就吃亏了,你的稿子,人家就肯定不用了。对不对?所以,你千万不要这样说,你至多说“刘大生说”就行了。“著名”什么的要慎用,一般的情况下,你说“某某先生说”就可以了,这个没有问题,比较中性。如果你要批评呢,在引导语里面,也可以带点贬义,如:“某某政协委员最近在政协会议上说了一句很不负责任的话”,然后冒号、引号,可以不可以?也可以。最近,还真有一位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过一个特雷人的建议:“在所有电脑、手机上安装监控程序。”果真如此,你们同学之间,发个开玩笑的手机短信,都能被他抓住把柄。这个建议,我觉得是不负责任的。你如果要批评他的建议,引导语带点贬义也是可以的。当然,你还要分析、论证一番,他的建议为什么不对。

一般的情况下,如果说是“某某某说”,直录比较好,如果是意录呢?你就用“某某某认为”,可能比较好。张三认为,李四认为,“认为”其实也是“说”,但可以表明“不是他的原话,是我归纳的,是我概括提炼的。”

引导语中一定要有引文作者的姓名或者名称,不能含含糊糊地说“有人认为”,“有人说”,“据有人研究”,等等。那样,表明你对他人不尊重。你用了人家的东西,他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你理所当然要宣传一下人家啦,为他做做广告嘛,不能一点补偿不给嘛!即使是为了批评某个人的某个观点,也要提一下人家的大名,人家都给你做靶子了,你还不提一下人家的大名,这是对他人不尊重。

有时候,你引用的一段话,或者说你批评的一段话,抄录的文字比较长,他的文字中又引用了别人的话,它里面又有引号、冒号,这个时候你不太好打引号。打引号比较麻烦,不打引号读者弄不清楚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怎么办呢?你可以换一种格式。这就叫叫引导格式,或格式引导。所谓换格式,就是换字体,另起一段,缩进,第一行空四格,第二空两格。这样,读者一看就明白了,立马就明白了。

当然,在变换格式之后,你如果认为仍然有打上引号的必要,那当然也是可以的。这种例子也是很多的。

这种方法不是我发明的,很久以前就这么做了,但是,最近十多年被我们的一些学者搞乱了,大段大段地引用别人的话,也不换字体,也不打引号,也没有“张先生说”、“李女士认为”等引导语,至多有个参见,这个就不像话了。我们的好多名著中,短短的几句话它都换格式,比如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到曹操在长江岸边,在大船上饮酒赋诗的时候,场面好壮观啊,写完了以后作者很感慨啊,感慨啊感慨,于是就引用唐朝诗人的诗句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罗贯中没有注,但他这明显是引用,我们的出版社为了让读者明白这四句话不是罗贯中本人的话,它就换了一种字体,换了一种格式,让你一看就清楚:这是引用,是“张三说、李四说”,而不是罗贯中的“我认为”。你翻翻经典著作,像黑格尔的《小逻辑》,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你仔细翻翻,如果是大段引用别人的文字,它们都换一种字体,换一种格式,以免让读者误解。但是,现在我们好多学者,他是故意地不换格式,不换字体,故意地把引号拿掉,故意地不用“张三说,李四说”,仅仅用“参见”来蒙蔽读者,蒙蔽编者,蒙蔽评委,这实际上就是抄袭,甚至是剽窃。

引就是引号、引导语、引导格式。通过这些让读者看到这些话是张三说的,李四说的,而不是我说的。

(三)标注

标和注可以当一回事,也可以当两回事,为什么呢?你说是张三说的,张三在什么地方说呢?这时候要注明出处。而要注明出处,就必须在引文结束的地方插入一个角标,小圆圈,方括号,都可以,这就是“标”。没有标,注就没有价值;没有注,标就没有必要。所以,标、注是一体的。但是最近十几年有人玩滑头,他只注不标。你不标,我怎么知道你这话从哪儿开始的呢?到哪儿结束的呢?我省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文章中大段大段地录用他人的文字,正文中一个标也没有,文末却有注。这样的注有价值吗?你要说他是抄袭吧,他说我文章底下有注啊!你要说他是引用吧,他没有引号,没有“某某某认为”这样的引导语,没有变换格式,也没有标。从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他注的是哪一段?根本说不清楚!这实际上是一种狡猾的抄袭。这个,老实人、“笨人”不会搞出来,我要注了,那肯定有标啊,没有标怎么会有注呢?标和注一定是对应的嘛,有了这个标,你下面才会有注。对不对?要标注。

这个标要放在引文的结束处。如果有引号,那就紧跟着引号;如果是没有打引号的,在那个人的话的结束的地方,你要有个标。现在有的人呢,他还有一种滑头,他明明意录了别人的五百个字,他的“标”不标在五百个字的最后,他标在五百个字的中间,在二百个字的地方,给读者的印象,他仅仅录了别人的二百个字,后面三百字是他自己的。二百个字是“张三认为”,三百个字是“我认为”,其实那五百字都是“张三认为”。他为什么这样?他这样就是玩滑头,他这样就懒得去“我认为”了。这样显得好像是正规引用,实际上是抄袭。这叫“长录短引”,“长录短标”,或者叫“长引短注”,有不同的说法,说法还不统一,反正是不规范,是玩滑头,这种行为要不得!最近,我发现,南京大学有一位著名的博士生导师,他在他写的一本很重要的著作里面——《学术规范通论》那本书里面,他就玩这种滑头。他自己是研究学术规范的,但是他这本号称规范的著作自身就不规范。批评他的文章我已经写好了,我正在投稿,如果没有刊物用,我就挂到博客上。这个也太不像话了!自己研究学术规范,结果自己长录短标,隐瞒了别人的文字。他这个标没标好。

“注”里面,究竟注哪些内容?注要全面,注不能编造,反对装点门面的“伪注”,反对“当注而不注”。

“当注而不注”就有抄袭嫌疑了,是不是抄袭,我们要再研究,但是肯定有抄袭嫌疑。

假注、伪注是为了装点门面。有的人,他没看过那么多文章,他胡编乱造,弄出一大串注释来让你看。让编者看一看,我这个文章资料丰富啊,我看过好多书啊,你看我这文章几十个注,引用别人几十段话。其实,他没有看过那么多文章,这个叫“伪注”,假的。不能假注,没有张三说,那就不能说是张三说的。张三仅仅说过这一句话,没有说过另外一句话,你不要把另外一句话强加给他,否则,人家如果和你较真,问你:我在哪里说过这个话?你不就麻烦了吗?所以说,千万不能搞“伪注”。

最近,我遇到一个注,我们江苏的一位哥们,好大的一位哥们的一个注。这个注是怎样注的呢?“《纽约时报》某年某月某日”。这就完了,没有作者,没有版面,没有文章的题目,也没有译者。你看的是英文原文啊,还是中文啊?如果是中文,那就有译者,对吧? 如果你看的是英文原文,那么英文的作者、标题你得弄出来呀,对吧?没有文章的题目,就《纽约时报》某年某月某日,《纽约时报》几十版呢,你在哪一版上看到的呀?明显就是伪注嘛!装点门面!

“注”的内容,首先就是“见”。见某某某、某篇文章、多少页,某出版社、某本书多少页,一般就是“见”。现在这个“见”被省略了,你直接注作者的名字就可以了。

除了“见”,还有“参见”问题。这个“参见”我是反对的,尽量不要用“参见”。“参见”说不清楚,我有篇文章就是关于“参见”的,叫做《宁愿被“剽窃”,不愿被“参见”》,我在学术批评网上也发过。这个文章在博客上的题目叫《宁愿被“剽窃”,不愿被“参见”》,但是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的时候,主持人毫不犹豫地把我的题目给改掉了。学术批评网的主编杨玉圣先生,他就直接改成疑问式标题——《是参见还是抄袭?》。他的理解是,你刘大生批评的这三种“参见”实际上就是抄袭。这样的“参见”是不对的。

当然,也有对的“参见”,朱苏力的“参见”有时是对的,他在注释里面先说“见”,提供了一个资料,提供了美国有一个什么观点,说见某某人某某书,美国某某人某某书,表明美国现在正流行一种什么、什么说法,如果你不相信的话,你还可以“参见”某某人某某书。这种“参见”是合理的,这种“参见”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他把“见”和“参见”都给你,这是对的。还有一个“参见”,我发现也是对的,就是王庆五教授的一个“参见”,他说:“中国从改革初期”就“明确”了“市场化的基本思路”。这个,你是找不到直接证据的,当时的文件、当时的宪法都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改革开放初期就是这个路子,没有说要搞市场经济,但是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曾经说过:“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谈话,《邓小平文选》里是有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政策,作为改革过程的一个历史描述,应该找文件依据、找法律依据,但是实在找不到怎么办呢?找到领导人的讲话作为依据也是可以的,那就“参见”,这就是一个次要的依据,“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页”。这是王庆五教授在《江海学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用的一个“参见”,我认为这个“参见”是合理的。这个参见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值得参考的间接证据,不要说我瞎说,我没有瞎说,虽然没有政策依据、法律依据,但是我王庆五也不是瞎说的,邓小平曾经是主要领导人啊,他的话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证据,至少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间接证据啊。可见,合理的“参见”一般是提供间接证据或次要证据的。

但是我发现有三个人很不规范地“参见”了刘大生的文章,我觉得这三个“参见”都是不合理的,至少对我刘大生很不尊重。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细说了,你们可以到网上看。一个是金太军的“参见”,一个是褚宸舸的“参见”,还有一个是管斌的“参见”。这个管斌好像是一个教授,褚宸舸好像是个副教授、在读博士,金太军是著名的博士生导师啦。

我反对“参见”,尽量不要“参见”。对于意录的文字,应当注为“详见”,现在广泛流行的“参见”是不对的。

除了“见”、“详见”,还有“转引自”。你没有找到原著,那你注“转引自”也是可以的。比如说,我要引用米寿江教授的一个宗教观点,但是我没找到他的书,另外一位学者的著作引用过米寿江教授关于宗教的观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转引自”。“转引自”要放在后半截,前半截还是正儿八经的“见”。比如说你引用米寿江,你首先要把米寿江这个名字打出来,“见米寿江什么什么的”,这里边的内容要把它弄清楚,后半截再“转引自”。

“转引自”一定要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一般来讲你不要“转引自”,尽量找原文原著。一般学者的文章他都放在网上,你在他的网站、他的博客上找他的原文,你直接引用,比“转引自”好。实在是网上找不到,图书馆找不到,这个时候你再“转引自”。明明能找到,你来个“转引自”,这个不合理,也不利于研究的深入。

明明该加“转引自”,你却不加“转引自”,好像你读过那本书,就更不对头了,这个注释就是抄袭,抄袭注释也是抄袭。抄袭来的注释也叫“伪注”,叫“连注释一起抄”。“连注释一起抄”会出错误。有的学者比较严谨,他的注释没错,你照着抄不会犯错误。有的人注释不严谨,有错误,这个时候你照着抄,就不行了。人家错了,你也错了,你的抄袭也就赖不掉了。你抄袭人家的错误,这是抄袭的重要证据,想赖也赖不掉。现在台湾的翻译家会在译著里面故意留几个小错误,为什么呢?防止别人抄,防止抄袭者抵赖。你说:“翻译的内容相同是英雄所见略同嘛!你能那么说,我就不能那样说吗?那本书你能那样翻译,我就不能那样翻译吗?”那行,你说你没抄我的,为什么错误也一样,几个小错误怎么就完全相同了呢?这就说明你是抄的。所以说,注释也不能抄!该转引的就要转引,该查原著的要查原著。

十多年前,科斯热、产权热的时候,大家都写产权的文章,引科斯的话,我们南京有位哥们也引过科斯的话,注释中说那句话在科斯某本书的50页上,他注得很清楚。我根据他的注释查阅原文,发现科斯没有说过那句话。为什么他会注错了呢?因为他从《经济研究》上抄来的,《经济研究》上注的就是50页,他也注50页。这个是不对的,你要是实在找不到科斯的书,你就应当来个“转引自《经济研究》”,那就不是你的错误了,对吧?

当时,科斯的书能找到吗?能找到,不仅中文版的能找到,英文版的也能找到,只是没有网络,比现在麻烦一些罢了。我当年研究产权理论的时候,中文版的找到了,发现有一些病句,我就怀疑了,究竟是这本书的英文原文有病句呢?还是译者译出来的病句呢?我给北大同学打电话,请他帮我借一下科斯的那本书的英文版,北大的同学可能看不起江苏省委党校,可能觉得:我堂堂北大教授都看不懂科斯的英文,你这省委党校的刘大生怎么可能读懂科斯写的英文?他说:“没有,没有,没有,……”此后,我们学校的孙霞教授到中央党校学习,我就给孙霞教授打电话,我说:“孙老师,请您帮个忙,请您帮我到中央党校图书馆,借一下科斯那本书的英文版,帮我把《社会成本问题》那一篇文章复印出来。”孙霞教授帮了忙。看了英文原文以后,我才敢给科斯的代表作下结论:泡沫且有病句,所谓科斯定理不过是皇帝的新衣。所以,我非常感谢孙霞教授。

资料是好找的,现在有了网络就更好找了,好多资料不需要你跑到北京,更不需要跑到美国、法国就能找到。你为什么不去找呢?你不找外文版的也就罢了,你总要把中文版的找一下吧?起码也要来个“转引自”嘛,怎么能连注释一起抄呢?

所以,凡转引的,要注明是转引。

“注”里面不能“缺胳膊少腿”,基本的信息要注清楚:作者、文章的题目、出版社,还有页码,等等。现在人们做注,书,一般注到页码。杂志上的文章,一般不注页码,这个也不对。因为这个杂志的文章有的比较短,有的比较长。陈兴良在《法学研究》上发表的《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那篇文章,五六万字,占了好几十个页码,你不注明页码,你仅仅说陈兴良这篇文章讲过某句话,读者怎么查对啊!编者怎么查对啊!没法去查对,所以要注明页码。那么,报纸呢?要注明作者或记者的名字,要注明文章的题目,还要注明版面。你不注明哪一版,也不好查对啊!现在的报纸版面越来越多啊!有的报纸几十个版面,上百个版面,每天就是本大书啊!你仅仅说某某报纸某年某月某日。这个怎么核对,没法核对!没法核对怎么行呢!所以要注版面。

是不是所有的“张三说、李四说”都要注呢!不一定。有些话是名言,不需要注明出处,可以不注。还有成语、俗语,不需要注。著名的诗词也可以不注明出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不要注啊!不需要注。还有一些公认的历史事实,不需要注。唐宋元明清,中国历史这个顺序,不需要注。这个说法,几十年、几百年都这么说,还需要注明出处吗,不需要。但是你引用了一个不是公认的事实,或者你引用的事实跟公认的看法恰恰相反,那一定要注。秦朝灭亡后是汉朝,这不用注。如果说“秦朝灭亡后建立的不是汉朝,而是唐朝”,这要注明出处。这话是谁说的?对不对,究竟是谁说的?公认资料不需要注,违反常识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赞扬别人的话可以不注,我说的是可以不注,并不是必然不注。批评别人的话,你引用别人的话是为了批评,一定要注明出处,要注得清清楚楚。不然人家说:“你栽赃吧,我在哪儿说过这话?”你就没办法回答了。白纸黑字,那一篇文章,在那份杂志上,你注清楚了,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他说:“这不是你写的吗?”那他就没办法了。关于注,就说到这儿。

(四)用

引用,引用,“引”的目的就是“用”。那么,什么是“用”呢!批评是“用”,张三说的不对,说错了,这是“用”。张三说得太好了,这也是“用”。“用”就是深化,这个,《著作权法》有规定,就是使用别人的作品为我的文章服务,论证我的思想、观点,来推动学术的发展、文化的发展。
我举个例子,谈镇教授说过:“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是不是这意思啊?我原话记得不准确,就谈镇认为吧!谈镇先生认为,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不打引号,换个字体变个格式,这样就很清楚了。还可以加个注,把它弄得清清楚楚。我把这句话录到我的文章中干什么呢?不能仅仅录啊!这就产生了“用”的问题。

假如是一篇经济学文章,我先弄个谈镇先生认为,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我再弄个孔陆泉教授认为,休闲可以发展成大产业,应当鼓励;我再引用李炳炎的话,来个李炳炎认为,公有制跟市场经济不矛盾,可以对接;我再弄个蒋海益教授认为,《资本论》讲的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非常合理的,应该鼓励;我再来个冯必扬教授认为,政府招商相当于观众站着看戏,观众站着看戏扰乱了剧场的秩序,政府招商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应当叫停。我把这些话全部弄来,好像也是篇文章,起个名字叫做《当前经济改革问题的若干思考》,说不定还能获奖呢,因为里面的话都是我校学术名家的学术精华。如果将引导语去掉,再将“见”和“详见”改为“参见”,就更能获奖了,因为评委们会认为刘大生的这篇《若干思考》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并且都是刘大生自己的原创。但是,实际上,根本不是原创,而是汇编、集萃。这都是“张三说、李四说”啊,刘大生的“我认为”在哪里呢?没有,一句也没有。没有“我认为”,就是录而不用,就不是论文。

针对上述各种说法,来几个“我认为”,就是“用”。比如,针对谈镇的言论,我可以从两个方向分析使用,一个是赞扬,作为论据;一个是批评,作为靶子。

谈镇先生认为,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根据谈镇先生这个逻辑,根据这个思路,或者说根据这个道理,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或者另一个观点,那就是我刘大生的观点:只有夕阳的教授,没有夕阳的课程。根据谈镇教授的原理,我还可以再推出一个观点,也是关于教育的:只有夕阳的大学,没有夕阳的专业。这话可不可以呢?这话也可以,对吧!这就是我赞成他的观点的一种“用”,作为我的论据使用之“用”。

假如我不赞成谈镇的观点,我也可以“用”:谈镇啊,按照你这观点,好像有些话讲不通啊。比如说,制造兵马俑的产业是不是夕阳的产业呢?你今天开公司专门去制造兵马俑,有人买吗?为什么到了汉代以后,就没有人制造兵马俑了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需要兵马俑了,兵马俑这个产业就成了夕阳的产业。成了夕阳的产业之后,相关企业也就完了。我这里用事实进行推理,论证他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也是“用”,作为批评的靶子使用之“用”。

批评完以后,谈镇肯定不服啦,肯定要反驳。他可能(我说的是可能,也是我的假设)会写文章,论证说:

刘大生对我那个观点的批评是完全错误的,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呢?我谈镇说的这个产业是广义的,是可以变的产业。你不能紧盯死扣“兵马俑”三个字。兵马俑是什么呢?是陪葬的产品。生产兵马俑属于陪葬产业,今天有没有陪葬产业呢?仍然有陪葬产业,对不对?今天陪葬的不是兵马俑,是模型轿车,模型手机,模型电脑,模型别墅,模型小姐,这就是今天的陪葬品,仍然是陪葬的产业嘛!从这个意义来讲,陪葬的产业也不是夕阳的产业,生产陪葬品的企业,搞得好也能赚大钱。所以,刘大生对于我谈镇的批评是错误的。

这样一来二去,理论不就深化了吗?学术不就前进了吗?认识不就越来越清楚了吗?真理不就越来越明白了吗?对不对?所以,一定要针对“张三说、李四说”,来几个“我认为”。“我认为”就是“用”,没有“我认为”就是录而不用,引而不用。录而不用,引而不用,说得好听一点叫资料汇编,说得难听点也就是抄袭,即使有注,有参见,也是抄袭!对吧,所以这个“用”很重要,很关键。

请大家注意,“注”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因为这个“注”是最近几十年才逐步逐步规范起来的。我刚才跟大家说的《论语》,孔子为了批评他学生,引用了别人的话,《论语》中有没有注啊,孔子有没有注啊?没有,为什么没注啊?当时还不习惯。用刀子在竹简上刻字,在下面刻注很麻烦。但他有“用”,有“用”就表明不是抄袭。明白这个意思吧?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的文章里,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对司马迁的话的引用,是为了论证“张思德同志的死就重于泰山”这么一个观点,这么一个“我认为”。毛泽东有没有注?没有。追悼会上的讲话,怎么注?有注也不能念出来。《毛选》关于司马迁这句话的注,是后来的编辑家们补上去的。毛泽东当时没有注,为什么不是抄袭呢?为什么没有人批评毛泽东抄袭呢?因为“注”不是关键,“用”才是关键,有“用”就不是抄袭。

衡量是不是抄袭,我有个观点,还没有得到公认的一个观点,正在准备发表。我认为抄袭和剽窃是有区别的,所谓剽窃,是秘密的,“窃”嘛,把别人的文字改头换面,弄到自己的文章中,没有任何注释,叫剽窃。那什么叫抄袭呢,抄袭是公开的,它是有“注”的,有出处的,但是它没有“用”,没有“我认为”。把别人的一段话、两段话放在自己的文章之中,没有赞扬,也没有批评。虽然后面有个注,我觉得这也叫抄袭,这是公开的抄袭,但不叫剽窃。所以说,“用”是关键。

引一句话就要“用”一句话,引两句话就要“用”两句话,引一段就要“用”一段。“用”了才能成为你的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你造房子,买了许多建筑材料,买了木板和砖头堆在那里。堆在那里能成为你房子的有机组成部分吗?不能!你只有“用”过之后才能成为你房子的有机组成部分。那砖头一块一块地砌到你墙上去,才能成为你房子的一部分。那个木板“用”了之后,变成你的家具,变成你的地板了,才能成为房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就叫“用”。如果不“用”,那叫材料的堆砌,没有价值。所以说,写文章,最关键的是对材料的运用。引的话都要“用”,要么是赞扬,要么是批评,要么是拿他的话作为我的论据,做进一步推论。时间关系不细说了,如果有兴趣,我们课下继续讨论。

八、投稿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投稿问题。怎样去投稿?我告诉你,最好的文章是发表不了的,你写的最好的文章,最优秀的文章,可以传世的文章,肯定发表不了,你干脆不要投稿。怎么办?你放在网上。次好的文章,第二好的文章,刊物是比较喜欢的。所以,文章要掂量掂量,然后再决定是不是投稿。

另外,不同的刊物对文章有不同的要求。这也要求你把文章写好后自己掂量掂量,掂量掂量投哪个刊物。我发现我们有些同学文章写得很好,投稿时却没注意掂量。我们法学专业的史华松同学比较有学术天赋,比较会写文章,但是他投的那些刊物都是影响不大的。当然,从长远意义上讲,任何一篇文章,只要发表了,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都享有著作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每篇文章也平等。但是呢!现实的影响不是很好。某某专科学校学报上的文章,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上的文章比较一下,人们会觉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上的文章分量比较重,那个专科学校的就比较轻。《江海学刊》与我们党校的《唯实》一比,人家就觉得《江海学刊》的分量重。这些,对你找工作也会有一些影响。所以,你投稿要尽量向高处投。我说的是尽量,但是呢!你也不能太盲目,明明这文章不会被高级刊物采用,你也投,那也不好,所以你要掂量掂量。你的文章适合那个刊物?有些刊物侧重学术,有的呢关注现实,这个也要掂量掂量。

首先要掂量掂量,然后还要适当迎合,我说的是要适当迎合刊物。什么意思呢?不同的刊物,在格式上,在注释体例上,在行文风格上,有些不同的要求,不太一样,不完全一致。你投稿之时故意跟它对着干,它明明要尾注,你全部用脚注,它看了你的注就不高兴,它怎么会乐意发表你的文章?当然,对于权威人士,刊物不会计较这些,刊物会帮助他处理好这些技术性问题。但你作为一般的作者,如果有一点点和刊物的要求不协调,编辑连多看一眼都不愿意。“怎么这么多脚注啊!我们要求的是尾注,你根本没看过我们的刊物嘛!”人家就懒得看,懒得理睬你,不说采用,也不说不采用,让你等,让你白等。所以要适当迎合。

第一个是掂量,第二个是适当迎合,第三个呢,要多投几家,多投几家是什么意思啊!你不能对你的文章失去信心,只要是花了功夫写出来的文章,有价值的文章,就要有自信,这家刊物不用,就投那一家。那一家还不用,再另投,要多投几家。如果是花了功夫的文章,最终是能发表的。

投稿要注意的第四个问题,就是投稿之后究竟等多长时间?一般的刊物都要求三个月。我告诉你,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学术期刊的霸王条款》,我觉得这三个月是霸王条款,你不要理睬它。《著作权法》规定的是一个月,我们要以法律为依据。所以,你投稿等一个月就可以了。等三个月,就是霸王条款。报纸,等多长时间?等半个月。一个月、半个月,没回复,你不要指望它了,你就另外投吧。以后它又发表了,你就告它,这是它的责任,它不能告你。

还有一个问题,一个技巧问题,注意新刊物。新刊物,刚开始,投稿的人不多,它的影响不大,经常需要出去组稿,这个时候你投稿就比较容易发表。

投稿要考虑的第六个问题,是版面费问题。这个世界有许多公平的东西,也有许多不公平的东西。你们研究生是最没有钱,最缺钱的,发表文章呢,他不给稿费,还要版面费,这个是最不公正的事情。按理来说,稿费就该给你们研究生,教授们就不应该给。教授有工资嘛,有津贴、补贴、课时费嘛,教授们还有课题呢,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国家花钱给你搞课题,写文章还给稿费啊!学生没课题,也没有工资,才应该给稿费,而且应该给高稿费。但这仅仅是我的看法,他们不听我这一套的。但是,你们应当尽量不交版面费。你说你们生活这么困难,有时还要打工,跟父母要钱多么不好意思啊!学校、国家给的补贴又那么少,写文章最好还是挣点稿费,尽量不要交版面费,多投几家。这是我的看法。但是,假如你觉得:我的文章特别特别重要,可以成为传世之作,可以开创一个新纪元,可以成为一个里程碑,相当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发表出来是全人类的重大损失。发表出来,虽然我牺牲了一点版面费,但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我支持你付版面费,如果你付不起,我可以赞助你版面费。我觉得这种情况比较少,特别特别重要的文章极少。所以,请不要支付版面费。

另外,你还可以向海外投稿,香港的没问题,澳门的没有问题,台湾的也没有问题啊!两岸关系不断地和谐,不断地亲近,不断地改善,我们党校不少老师在台湾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我也发表过,那没问题。我在香港、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中文刊物上也发过文章,这都没问题。海外的审稿要求和我们大陆有些差别,有些文章在大陆发表不了,可以在海外发表。所以,尽量不要交版面费。 
 


免责申明: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客服EMAIL:lunwenpaih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