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用英文写文章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完全想象不到怎么能把3-4页的纸用英文填满。记得笔者第一篇英文写作的文章不是期刊文章,而是一片会议文章。因为导师要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然而那段时间他比较忙,腾不出时间自己来写,就把这个事情交给我来做。文章的内容是导师跟别人合作的一个工作。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有中文的草稿,虽然不是很详细,但是逻辑上大概都齐备了。原理图,方框图也都大致有一个草图了。最主要的事情是将材料进行整合,做成一个英文版,加上abstract,introduction 跟conclusion,变成一个完整的英文文章。
大家都知道会议文章大部分是不会审的很仔细的,只要写的不是很不靠谱,一般是可以被录用的。在现在看来,这个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比如现在写一篇2-3页纸的会议文章,一个晚上可能就够了,因为平时积累的材料比较多,图表,数据都是现成的,很多词句又可以从以前的文章里面摘录下来。只要把一段段的文字用一个清楚的逻辑连接起来就行了。但是对刚开始那个时候而言,写作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足足花了一个月才完成。现在看起来,这也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过程。
当时的情形是,在电脑前坐了一个早上,脑袋里面还是一片空白,手上敲下来的都是 this is, that is, it is 这样的废话。眼瞧着一个星期过去了,才零零散散的填满了两张纸,上面有大半的还是用图填出来的。后来只好想了一个办法,干脆先把文章用中文版完整的写出来,然后再翻译成英文版。这么做的理由是,至少从中文翻译成英语,你自己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逻辑上应该是什么。不至于用英文思考,就出来几个孤零零的单词,不成句子。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毕竟没有用英语思考的习惯,用中文思考至少是顺畅了很多。
我想,也有一些同学刚开始的时候是这么做的,而且还是特意这么去做的。但是等以后回头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整篇文章不是一般的不地道。因为从中文版直接翻译的话,就会留下很重的中文逻辑的痕迹。而如果已经有能力做到意译的话,那还不如一开始的时候就用英文写。整篇文章读起来怪怪的,因为东方的思维方式跟西方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最好的做法还是一开始的时候就直接用英文来写。但是这样就要求要多积累,把一些写的好的文章单独存档,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读读,多琢磨一下别人的写法。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