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看学科获优能力
杨奕虹 李宁 武夷山
(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8期)
摘要:本文以1999年—2011年1279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按论文作者毕业年统计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学科门类百分比;并统计了对应年度全国博士毕业生学科门类百分比;上述两个百分比的比值,称为“学科获优能力”。通过“学科获优能力”排名,以及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按学科门类进行的获优能力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理学”、“农学”和“教育学”学科获优能力排名前三;“工学”优秀博士论文数量排名第1,但其获优能力排名第5;“医学”获奖数量排名第3,但其获优能力却排名第7;对高校来说,“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属于获优能力“薄弱级”学科;对科研机构来说,“哲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四门学科,属于获优能力“薄弱级”学科。
关 键 词:优秀博士论文 获优能力 学科门类
作者简介:杨奕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馆员,北京,100038;李宁,北京万方软件有限公司,北京,100038;武夷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100038。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从1998年5月开始,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开展的一项评选工作,1999年—2011年共评选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79篇,这些学位论文代表了国内博士生培养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各自学科领域的前沿和创新成果,总体上体现了我国博士论文的最高质量[1]。
本文以1999年—2011年1279篇优秀博士论文为研究对象,按学科计算出优秀博士论文数量占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百分比, 以及相应学科博士毕业人数占博士毕业总数百分比,它们的比值,我们称之为“学科获优能力”。比值大于1,表明该学科获优能力高于平均水平,比值越大,获优能力越强。我们将通过这个比值排序,对不同学科门类的获优能力统计分析,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两类博士生培养单位的获优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这些分析结果能为相关部门在博士学科结构规划方面提供参考。
一、 基础数据统计
1. 优秀博士论文作者毕业年数据统计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按年度提供了1999—2011年共1279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名单,名单包括了获奖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博士培养单位以及获奖学科名称。但按照优博论文评选规则, 同一年度评选出的优秀博士论文作者的毕业年度并不一致。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学科门类的获优能力分析, 我们查阅了优秀博士论文公示文件、检索了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2]、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3]、CNKI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4],获得并统计出优博论文作者在不同毕业年份的人数。(见表1)。
表1优博论文作者不同毕业年的人数
从表1可以看出:同一获奖年度的论文,其作者的毕业年跨度为3—5年,因此优博论文作者毕业年获奖人数与获奖年度人数是不同的;1279篇优博论文作者的毕业年范围是1995年~2009年;2009年为第一次参评,其它年份的论文均参评两次以上。
2. 优博论文的学科门类分布
我国博士生培养单位有两大类型: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门类分类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5]。经统计,1279篇优博论文在12个学科门类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1999~2011年全国优博论文的学科门类分布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优博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分别为473篇(36.98%),372篇(29.09%)和131篇(10.24%),3个学科门类的优博论文总和已达到76.31%,而其他9个学科门类仅占23.69%。
3.全国博士毕业生数量按学科门类的统计
因优博论文作者的毕业时间为1995~2009年,为此我们查阅了1996 ~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年鉴中统计数据项目的原因,只能从2005~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教育和科技—分学科研究生情况”的统计表中获得2004~2009年两大类博士生培养单位分学科的“博士毕业生数量”。鉴于优博论文中2009年毕业的博士是第一次参评,而其他年份毕业的博士均有两次以上的参评经历,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选取了2004~2008年的统计数据[6-10],整理后得到表3。鉴于军事学门类在优博论文中的比例较小(仅为0.94%),无法做比值计算,因此,表3及以下的统计分析将不包含军事学门类。
表3 2004~2008年各学科门类博士毕业生数占当年博士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及相应平均值
单位:%
二、11个学科门类优博论文获优能力统计与分析
1. 11个学科门类获优能力统计
经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得到表4。按年度将表4与表3相应学科门类的比例做比值计算,定义这个比值为“学科获优能力”。比值大于1,表明该学科获优能力高于平均水平,比值越大,获优能力越强(见表5)。
表4 2004~2008年各学科门类优博论文数占当年优博论文总数的比例
单位:%
表5 2004~2008年11个学科门类优博论文获优能力统计表
学科门类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5年平均值
|
理学
|
1.42
|
1.50
|
1.63
|
1.49
|
1.47
|
1.50
|
农学
|
1.58
|
1.67
|
1.32
|
1.69
|
0.66
|
1.38
|
教育学
|
2.16
|
0.00
|
1.94
|
2.24
|
0.00
|
1.27
|
历史学
|
1.40
|
2.22
|
1.35
|
0.00
|
1.09
|
1.21
|
工学
|
0.96
|
1.16
|
0.97
|
1.08
|
1.20
|
1.07
|
文学
|
1.71
|
0.25
|
1.23
|
0.97
|
0.84
|
1.00
|
医学
|
0.78
|
0.71
|
0.67
|
0.70
|
0.66
|
0.70
|
哲学
|
0.56
|
1.39
|
0.00
|
0.84
|
0.00
|
0.56
|
经济学
|
0.17
|
0.19
|
0.60
|
0.43
|
0.75
|
0.43
|
法学
|
0.65
|
0.26
|
0.24
|
0.49
|
0.44
|
0.41
|
管理学
|
0.29
|
0.47
|
0.46
|
0.15
|
0.64
|
0.40
|
2. 11个学科门类获优能力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11个学科门类中,获优能力5年平均值排名前三的学科门类有理学、农学和教育学;排名后三的有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
2004~2008年11个学科门类共有优博论文479篇,按学科门类分别统计并关联表5中学科获优能力5年平均值,得到表6。从表6可以看出:优博论文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分别为36.95%,29.65%和10.44%,工学的优博论文获奖量排名第1,但工学的获优能力排名第5;虽然理学获奖量排名第2,但理学获优能力却高于工学,排名第1;医学类优博论文比例排名第3,其获优能力排名第7,低于农学、教育学、文学和历史学。
表6 2004~2008年优博论文学科门类分布数量排序
与获优能力排序对比表
为便于深入分析, 为此提出“获优能力”的分级规则:依据比值范围,将“学科获优能力”大致分为5个级别:
获优能力“优秀级”学科门类(比值大于等于1.3):理学、农学;
获优能力“优良级”学科门类(比值大于等于1.2,小于1.3):教育学、历史学;
获优能力“良好级”学科门类(比值大于等于1,小于1.2):工学、文学;
获优能力“较好级”学科门类(比值大于等于0.5,小于1):医学、哲学;
获优能力“薄弱级”学科门类(比值小于0.5):经济学、法学、管理学。
下面按上述5个级别对11个学科门类做进一步统计分析。
(1)获优能力“优秀级”学科门类。获优能力“优秀级”有理学和农学两个学科门类。从图1可以看出:理学的获优能力平均值达到1.50,连续5年在1.42~1.63范围内变化,整体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农学虽然在2008年降至0.66,但因为从2004~2007年4年连续保持在1.32~1.69范围内,所以其五年的获优能力平均值达到1.38,排名第二, 进入到“优秀级”。
(2)获优能力“优良级”学科门类。获优能力“优良级”有教育学和历史学两个学科门类。从图2可以看出:教育学和历史学的获优能力5年变化大起大落,教育学有两年未产生优博论文,历史学有1年没产生优博论文,表明这两个学科获优情况不均衡。但这两个学科门类获优能力5年平均值在1.2以上,排名第三、第四,进入了“优良级”。
(3)获优能力“良好级”学科门类。获优能力“良好级”有工学和文学两个学科门类。从图3可以看出:工学门类5年获优能力变化平稳,在0.96~1.20范围内变化,总体平均值在1.07;文学门类虽然在2005年仅为0.25, 但其余4年在0.84~1.71范围内变化,五年平均值达到了1,属于“良好级”学科门类。
(4)获优能力“较好级”学科门类。获优能力“较好级”有医学和哲学两个学科门类。从图4可以看出:医学门类5年获优能力变化非常平稳,在0.66~0.71范围内变化,总体平均值在0.70;哲学虽然在2005年获优比值高达1.39, 但由于有两年没产生优博论文,整体平均值仅为0.56, 成为 “较好级”学科门类。
(5)获优能力“薄弱级”学科门类。获优能力“薄弱级”有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从图5可以看出:在“薄弱级”的三个学科门类中,经济学门类获优能力有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0.17上升到2008年的0.75;法学获优能力有下降的趋势,虽然2004年曾处在0.65的位置,但5年平均值在0.41;管理学获优能力总体上比较平稳,略有上升趋势;虽然这三个学科门类连续5年均有优博论文产生,但由于整体获优比值都在0.15~0.75范围内变化, 所以三个学科门类5年平均获优比值只有0.4左右,在11个学科门类中排名后三,被称为“薄弱级”学科门类。
三、高校和科研机构博士论文获优能力对比分析
分别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博论文百分比与博士毕业人数百分比做比值计算,得到表7。 从表7可以看出,科研机构博士论文获优能力为1.29,大于1,获优能力较强;高校博士论文获优能力仅为0.96,低于1,获优能力低于科研机构。
表7:高校和科研机构博士论文获优能力对比表
学位授予
单位类型
|
2004年至2008年优博论文获奖总量百分比
|
2004年至2008年博士毕业总量百分比
|
获奖总量百分比与博士毕业总量百分比比值
|
博士论文获优
能力比较
|
|
|
高校
|
83.58
|
87.3
|
0.96
|
获优能力一般
|
|
科研机构
|
16.42
|
12.7
|
1.29
|
获优能力较强
|
|
为了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博士生毕业论文获优能力按学科门类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表2、表3、表5相关数据的计算,以及论文设定的“获优能力分级规则”,可得到表8,形成高校和科研机构博士生毕业论文获优能力排序及分级对照表。
表8 高校和科研机构博士论文获优能力排序及分级对照表
从表8可以看出:
(1)理学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属于优博论文获优能力“优秀级”学科门类;
(2)经济学、法学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属于优博论文获优能力“薄弱级”学科门类;
(3)高校的农学、工学、教育学、哲学四个学科门类其优博论文获优能力高于科研机构:农学总体排名第2,高校获优排名第1,其优博论文获优能力属于“优秀级”,而在科研机构仅排第6,论文获优能力属于“较好级”;教育学总体排名第3,高校排名也是第3,在高校属于优博论文获优能力优秀级学科门类;而教育学、哲学在科研机构2004~2008年博士论文获奖数量为0,属于获优能力“薄弱级”学科门类;
(4)科研机构的历史学、文学、医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优博论文获优能力高于高校:历史学、文学在科研机构都属于博士论文获优能力“优秀级”学科;管理学在科研机构都属于博士论文获优能力“良好级”学科,而在高校则属于博士论文获优能力“薄弱级”学科。
四、 结论
优博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分别为473篇(36.98%),372篇(29.09%)和131篇(10.24%),工学的优博论文数量排名第1,但其获优能力排名第5;理学优博论文数量排名第2,其博士论文获优能力排名第1;医学优博论文数量排名第3,但其获优能力却排名第7,低于农学、教育学、文学和历史学门类。
在11个学科门类中,“获优比值”5年平均值排名前三的学科门类有理学、农学和教育学,属于获优能力优秀级、优良级学科;排名后三的有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这三个学科属于获优能力“薄弱级”学科门类。
从总体上看,科研机构博士论文获优能力高于高校博士论文获优能力,但从具体学科门类细分来看,理学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属于博士论文获优能力“优秀级”学科; 农学、工学、教育学、哲学四个学科高校博士论文获优能力高于科研机构;历史学、文学、医学、管理学四个学科科研机构博士论文获优能力高于高校;对高校来说,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属于获优能力“薄弱级”学科;对科研机构来说,哲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四门学科,属于获优能力“薄弱级”学科。
参考文献
[1]优博学位论文评选项目简介[OL].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yblwpm/, 2011-08-16
[2]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博士论文库[OL].
http://res4.nlc.gov.cn/home/index.trs?channelid=3, 2011-07-10
[3]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OL].
http://c.wanfangdata.com.cn/Thesis.aspx, 2011-07-05
[4]同方中国知网.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OL].
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005/xxgk_88437.html, 2011-07-11.
[6]中国统计年鉴2005:21-9分学科研究生情况(2004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中国统计年鉴2006:21-9分学科研究生情况(2005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8]中国统计年鉴2007:21-9分学科研究生情况(2006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9]中国统计年鉴2008:21-9分学科研究生情况(2007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0]中国统计年鉴2009:21-9分学科研究生情况(2008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