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在全校推广代表作评审制度
淡化以往职务评聘的“硬杠杠”
如何调动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鼓励优秀人才安心基础研究?复旦大学在试点的基础上,现在开始在全校推广代表作评审制度。只要教师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即便没有在权威、核心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也能获得参加高级职务竞聘的资格。
从今年起,复旦大学将在全校各院系推开一项新的高级职务评聘办法——代表作评审制度。其核心内容是,淡化以往职务评聘的“硬杠杠”,只要教师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哪怕仅仅是一篇,哪怕没在“权威”与“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也能获得参加高级职务竞聘资格。试点两年来,已有10多位青年教师通过这一制度破格获得高级职称。
代表作衡量成果,避免“硬杠杠”错杀优秀人才
与许多高校一样,2010年前,复旦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评审,主要由各学院自行制定学术准入标准。发表论文数,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升副教授需5篇,升教授10篇,其中还必须有若干篇发表于“核心期刊”、“权威期刊”。
2009年底举行的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上,有教师提出,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适用于普通人群,但可能会遗漏一些真正优秀、但又不符合现行刚性学术要求的人才。这个话题引发了老师们的热议,并被学校提上了内部治理改革的日程。
2010年,复旦大学在历史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个别院系启动试点“代表作”评审机制。2011年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文科院系。
代表作评审机制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级职务聘任工作过程中,现有学校和院系制定的学术标准难以判别的、个别真正优秀的文科申请人,可以自主向学院提出申请,提交1—3篇代表作。学院学术评估通过后,由学校依据分学科采集的专家库随机选择5位校外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学者,匿名对申请人是否“真正优秀”、“能否破格”、“是否胜任”等问题进行学术评估。根据专家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候选人参加高级职务竞聘。
两年来,复旦大学共有20多个教授申请人、近20个副教授申请人申请了代表作学术评审,最终约有1/3的申请人被学校正式聘任。正是因为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2年学校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
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
31岁的郭永秉是代表作学术评审制度的首批获益者。
郭永秉从事古文字研究,国内目前该专业研究人员不足百人,核心学者只有四五十人。专业虽“小众”,但其科研发展又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少不得。在郭永秉所在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说起发论文,青年教师们都很无奈。因为列入“权威”级的相关学术期刊只有一本《中国语文》,每年刊登古文字方面的论文不过一两篇。他们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发在圈内的期刊、论文集、纪念文集等上面,按传统的职务评审规定,这些论文都不算数。
2010年9月,依照副教授资格认定标准,郭永秉发现自己缺了一篇刊登在权威刊物上的文章。如果坚持这道“硬杠杠”,他就很难获得竞聘资格。但郭永秉赶上了新启动的代表作评审机制,凭着《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和《帝系新研》等两份代表作和5位校外同行专家各自评审时的认可,他得以顺利晋升,成了中文学科最年轻的副教授。
历史系教师张巍研究的西方古典学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专业,需要有古希腊文、拉丁文、德文、英文、法文等语言基础,写一篇论文的原著阅读量过百万是常事。张巍在美国攻读12年,2006年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复旦担任历史系副教授。得知评教授的“门槛”之一是10篇核心期刊论文(包含2篇权威期刊)后,他做好了“熬上十年、二十年再晋升”的思想准备。
张巍没想到,仅仅4年之后,他就通过代表作评审制度成为年仅40岁的正教授。他没有达到10篇核心期刊论文的“量”,却有着4篇权威期刊论文的“质”。4篇权威期刊论文每一篇都至少花费了几年时间,其中一篇发表在英文杂志《古典学》上,两篇发表于《历史研究》,一篇在《外国文学评论》。
重学术原创,升职不能单靠“熬年头”
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对于学术成果,正逐渐从单纯重视所谓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篇数和成果被引用次数等“量”的标准,转向“高影响因子”、“权威刊物”等“质”的要求。但在高校教师的学术评估上,为了表面的公平和方便管理,大多仍是“一刀切”。复旦试行的代表作评审制度,让那些献身于冷僻专业、对于学术研究质量孜孜以求的青年教师们大受鼓舞。
“我们希望通过代表作制度,充分依靠专家学术评价,能够使真正有才能的人获得合理的评价。”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周亚明认为,他们的做法并非创新,而是水到渠成的回归。高级职称晋升是一个指挥棒,其评审标准从重视数量回归到以质量为本,可以引导和激励更多人沉下心来,做出高质量的工作,出有影响力的成果。
复旦大学的代表作评审中,同行专家成为学术评估的主导者。该校的评审专家库目前已有1000多名专家学者,其名单严格保密,申报人及其所在院系并不知情。但如果申请人认为某个评审老师可能跟自己观点不同,可以提出回避,学校相关部门也会查核,避免与申请人有关联者参与评审。候选人的申报材料都要进行公示,接受各方监督。
周亚明表示,复旦大学目前还是“两条腿走路”,但代表作评审制度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他们将进一步完善评审制度,今年内将其推广至理工医科等领域。“它直接造成的结果是,更加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单靠熬年头晋升就难了。”